More about 如何閱讀一本書你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隨興地閱讀一本書,也可以自由自在的批評一本書有多麼一文不值。但這本書建議你可以透過幾個角度去觀察一本書’嘗試與作者的想法產生連結與共鳴,在那之後提出你的反思與評論。讓每一次的閱讀都更顯得有價值。

有的書應該要仔仔細細一讀再讀,有的書跳著讀反而是好的。端視你想從書中得到的體驗,以及該書的內容與結構。拿到書應該先讀目錄、前言與導讀,有助於你快速擷取書本的梗概。

 

這本書想告訴讀者:讀書是有合理的閱讀方式與速度的。 書中提出了四種閱讀層次:

  1. 基礎閱讀:只讀文句最簡單的那一面。比方說「貓坐在帽子上」,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至於貓是不是真的坐在帽子上、為什麼要坐在帽子上、這件事對世界的意義……就不會在這個層次裡發生了。
  2. 檢視閱讀:在一定的時間內,略讀文字後,簡要地抓出重點。
  3. 分析閱讀:對所讀的東西提出有系統的問題。
  4. 主題閱讀:旁徵博引地找出現在所讀的這本書相關的資訊。

這本書的「附錄二」就針對了這四種閱讀層次,提供了很好的練習與測驗,幫助讀者掌握這四個閱讀層次該有的深入程度,是一份紮實又有效益的附錄。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瞌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掛念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p.58)

我必須承認,我閱讀許多別人心目中的經典時,通常是在瞌睡裡渡過的。我想也許是因為我得不到裡頭有趣的部分。當我完成了附錄二的練習時,我發現我真的很容易跳過文字描述裡的年份。過去我的歷史總是考得奇爛無比,我從來就不喜歡背記哪些事情發生在哪個年代。但如果年份是被包裝在故事裡的,比方說,某個年份對西方而言是巨變的時代,而在東方卻開始鎖國,有了有趣的情節,就能讓我提高注意力。看來我還滿需要再多練習幾次,讓自己長出這種說故事的能力與組織力來。:P

 

不過,另一份附錄「附錄一」是作者心目中的典籍清單,這清單上的百來本推薦書目卻都沒有翻譯書名與作者,還滿可惜的。──雖然,如果要去荒島,我應該會帶「可食用植物圖鑑」、「童軍野外生活手冊」之類的書、而不是這些經典書目。XD

「偉大的作者經常也是偉大的讀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閱讀所有的書。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在許多例子中,他們所閱讀的書比我們在大學唸的書還要少,但是他們讀得很精。因為他們精通於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他們有權利被稱作權威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很自然的,一個好學生通常會變成老師,而一位好的讀者也會變成作者。

我們並不是企圖要指引你開始寫作,而是要提醒你,運用本書所提供的規則,仔細地閱讀一本書,而不是浮面地閱讀大量的書,就是一個好讀者能達到的理想境界了。當然,許多書都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是只要瀏覽一下就行了。要成為一個好讀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來閱讀。」(p.174~p.175)

 

書中也提到了速讀這件事。我小時候接觸的速讀,是林先生買了一本「楊氏速讀」出版的速讀技巧教學,印象中,這個學派的速度希望讀者千萬不要去試著「唸」出文字,因為「唸字」這件事本身就會拖慢閱讀的速度。但是,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學,許多老師還是非常喜愛班上出現琅琅讀書聲。

「半個多世紀以來,速讀的課程讓我們有了一個最重大的發現:許多人會從最初學會閱讀之後,多年一直使用『半出聲』(sub-vocalize) 的方式來閱讀。此外,拍攝下來的眼睛在活動時的影片,顯示年輕或未受過訓練的閱讀者,在閱讀一行字的時候會在五六個地方發生『逗留』(fixate) 現象。……所有這些習慣不但浪費而且顯然降低了閱讀的速度。之所以說是浪費,因為我們的頭腦跟眼睛不一樣,並不需要一次只『讀』一個字或一個句子。我們的頭腦是個驚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住一個句子或段落。」(p.49~p.50)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看到這樣的句子後,我忍不住猜想:教學時之所以要求學生一定要唸出聲來,是否是因為這是老師唯一能掌握學生是否把文字「讀」進去的途徑呢?否則,透過視覺讀完一段字的速度,其實比出聲唸完一段文字快得多了呢。

 

希望今年能夠搭配《自由書寫術》,大量地廣泛寫、專心凝聚的讀,讓今年的寫作計畫可以順利往前推移一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心得 讀後感
    全站熱搜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