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珊老師2014作品:《帶你長大》 

親愛的小麋鹿,在去年夏天妳還住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同學貼給我親子天下的「寶寶生活講堂」的報名連結,我因而去聽了李坤珊老師的演講。坦白說我是衝著免費去的,而我不是太相信某些教育小孩的流派,報名當時只抱著姑且聽聽看的心情。

但上天總是會為妳我安排好合適的道途,祂知道我沒有耐性、需要有人提示我改變觀察週遭的方式,所以讓我遇見了這個作者。

我喜歡她轉述的教育現場、與她自家的親子互動,溫柔又堅定,偶爾也是會遇到挫折。沒有權威的架子,也不像有的人會要求我們要完全放著小孩讓他自己發展,有時大人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小孩有限的選擇,「你爬這麼高好危險,你要自己下來,還是我抱你下來呢?」

親愛的小麋鹿,溫柔而堅定,是我嚮往的境界。

誠如妳可感受到的:我容易猶豫,假使有令我堅定之事,我有時又過份強悍。我應如何調整才能溫柔又堅定的面對妳,不讓我們之前的感情碰撞擦傷?

我想,李坤珊老師的這本書,已經為我預備好錦囊妙計,在困頓的時候取出閱讀,就能豁然開朗。

 

李坤珊老師在序文裡寫到,她覺得未來的路是不確定的,就連她自己的教育方法,在十年後也未必會繼續獲得認同。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人掌握住大方向,帶著孩子走向好的方向,成為有用的人,至於細節,就各自發揮吧。

我喜歡這樣的說法。降低了我對「專家學者」過份權威的架子的抗拒心,也有效的減少我非得顧及妳所有細節的焦慮。

 

所以,身為一個職業婦女,我忍不住再三地唸出書裡這一句話:

「孩子在嬰幼兒期,能由自己的媽媽或爸爸照顧,是最理想的。但你的家庭型態,可能不允許你有這個選擇。所以,不管你選擇回到職場的理由是什麼,先不要感到內疚,尤其是媽媽。」(p.15~p.16) 

我不願意將托育機構視為親情外包。我始終認為,那是一個讓出生在少子化年代的妳認識同齡朋友的場所。妳們可以互相模仿,一起嘻笑,在那個友善、溫暖的場域裡,與友伴攜手成長。

下了班我總是飛奔前去接妳,捨不得妳多待一刻,因為晚上九點就是妳的睡眠時間,我想把握時光,捏著妳肥肥小腿、胖胖手臂幫妳洗澡,擁著妳唸繪本給妳聽。(雖然妳總是在我幫妳穿尿布時翻來滾去,惹得我的媽媽手加倍劇痛;或是伸手拍打、張嘴啃咬書本。畫面沒有想像中平靜溫馨。XD)

為妳尋找妳可以放膽冒險的地方,珍惜與妳共處的每一片零星時光。我內心也有個分離焦慮的小孩,想要黏在我們一家人共構的家庭畫面裡,但是媽媽的內在小孩得跟著媽媽去上班,就像妳得去上學一樣。李坤珊老師是這麼說的,

「孩子想媽媽時,不壓抑感情,反而還能感覺到媽媽的支持,這時還有了解他的成人在一旁。慢慢的,幼兒一旦對新環境建立起信任和習慣,他們就會開始注意到環境中許多有趣的人事物,也了解爸媽離開了會再回來。」(p.37)

我有時看著同事們桌上擺設的子女照片會想,我們為人父母,也是在辦公室裡感受著孩子對我們的支持、同事在一旁的協助,然後,對新的生活模式建立新的習慣,漸漸的有餘裕發現職場與生活平衡時的樂趣吧?

 

我是很害怕別人的批評的。但是,親愛的小麋鹿,自從妳出生後,許多人總是執劍操戈地,拿著相反派別的教育觀點來挑戰我們的生活。舉凡妳該吃什麼、該學什麼;或是誰誰誰已經可以吃 200ml、妳為什麼食量只有 120ml,是不是該灌食妳江湖偏方;或是妳為什麼要讓寶寶自己抓食,這樣地板都被搞髒了好噁心;或是別人已經會站會走了,妳為什麼爬還爬得不夠俐落⋯⋯

噢,我想這時應該拿出這本錦囊妙計,讀一讀這幾段文字:

「有時,我們會不經意陷入來自外在和自己的時間壓力,然後將之轉換成孩子的學習壓力。假如你能從孩子的眼中去看世界,你會毫不猶豫的讚賞他每一個成功的和挫折的面向,也會給孩子時間,去累積獨特的智慧和慈悲。」(p.118)
「大人的不必要代勞,會讓孩子急著想要趕快做對,也不讓幼兒有機會去體驗自我不斷努力才是關鍵。結果孩子感受和印證到的,反而是自己真的做不到,自己只能靠別人,是那麼的無助!」(p.148)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會孕育孩子對他自己的信任。⋯⋯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卻有『懶得教』的大人,兩邊要付出的代價都很大。」(p.209~p.210)

也許,讀完這本書,我並不會得到能夠在日後與人對辯時足以引經據典的素材,卻能在內心厚植對妳的信念與關懷。我是愛妳的,所以我會往這個大方向走。至於路上那些旁人閒言閒語勾出的枝節,請妳陪媽媽試著一笑而過。

 

親愛的小麋鹿,在我高中的時候,第一次把電話線接上數據機,當撥接上網後,網路的另一端是個美麗世界,我認識了許多善良的網友。

社會新聞裡的「網友」彷彿是個無惡不作的角色,但我的網友們都是溫暖的鼓舞者。他們告訴我,聯考失利也無所謂,未來還有新的戰場;他們告訴我,我是一個多麼好的小女孩,要對自己有信心。

這些簡單的對白引領我走到了這裡,成為妳的母親。我面前的妳,平安、健康、可愛,我想是這世界各處的愛涓滴累積的集合。

李坤珊老師說,媽媽要先學會怎麼愛自己,才能教會女兒如何愛自己。

我內心有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害怕被責備,恐懼失敗。我在這本書裡再次體驗這些年領受的愛與關懷,內在小孩獲得了療癒的機會。

這本書能穩定我不安焦躁的心情,面對未知未來,我將心平氣和地,讓我的內在小孩和妳手牽著手,我們一起走在正確的方向,一起長大。

 

相關連結

--
(2014/06/10 updated)

整理房間找到第一次參加李坤珊老師演講時的筆記,就不另起新文了,直接整理在這一篇裡囉。

  • 常有大人問李坤珊老師,「寶寶的情緒怎麼教?」
    事實上,情緒沒有好壞,小孩在父母無法供應好情緒的狀況下,是無法期待幼兒本身能發展出好情緒的。
  • 興趣和學習效果是相關的;挫折是讓人嘗試更多替代方案的動力,但太多挫折又會使人喪失學習動力。
  • 台灣流行把「餵飯」和「寫功課」委外(像是安親班),但勇氣和毅力是從鼓勵與嘗試中成長的。
  • 寶寶的發展需要引導與陪伴,李坤珊老師在教學現場遇過一個孩子,
    一開始總是說:「我太小了,我沒辦法做任何事。」
    到後來可以在大人的鼓勵之下說出「我自己來,我可以的。」
  • 單親、同性戀、隔代教養⋯⋯這些家庭也能健康地陪伴孩子,
    重要的是提供孩子一個健全的環境,接納、瞭解大人自己的情緒。
  • 每個小的反應閾不同,有的小孩敏感、有的小孩粗神經。
    父母的質問會讓他無法成長。
    要幫助小孩自我接納。
    小孩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別,情緒之後的反應,才是是否要矯正的重點。
  • 男生女生大不同:五六歲的小女孩已經發展出同理心,但小男孩會講、卻做不到。
  • 大人介入孩子的糾紛,小孩會覺得不公平,讓小孩用小孩自己的方式去處理,
    例如大人主持現場,但小孩自己七嘴八舌地說,不要仲裁,
    小孩會自己找出解決辦法。
    當小孩能自己處理糾紛,才能發展出真正的同理心,
    打從內心願意與他人分享。
  • 小孩差勁的行為往往是由成人身上模仿的。
  • 童書《小鴨鴨谷西》,可以看出情緒健康的小孩喜歡有朋友,因而會發展出分享與同理心。
  • 喜歡動手打人的小孩,身邊都有喜歡動手打人的成人。
    培養好情緒需要大人多多陪伴,多多與同儕互動。
  • 喜歡家人的孩子,當他會畫圖時,他就會畫出全家福的圖象。
  • 媽媽不想要女兒受苦,就要從自己不吃剩飯開始。
    (媽媽愛自己,女兒才會愛自己)
  • 發展寶寶的情緒的辦法之一:和孩子共讀,並討論書中的情境。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