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周育如老師,大腦與閱讀 :如何從小培養樂讀兒

延續了上週《幼兒大腦發展:如何掌握學習關鍵期》,理解了大腦發展與嬰幼兒的肢體、語言等反應之間的關係,我們瞭解到遊戲的豐富度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周育如老師引導家長們,讓幼兒遊戲與操作的內容可以更有變化、更有趣;這週周育如老師帶著大家看「閱讀」這件事,讓大人小孩能共同享受愉快的親子共讀。

以下跟大家分享這場的活動筆記囉!

 

 

 

【開場白:盡力做好的父母就好】

在這次的課程一開始,主持人提到,在演講最末會有 Q&A 時間,希望能讓周老師完整講完,大家可以先記下自己要提問的內容,最後再統一問答。另外,周老師提到,由於聽講常會讓人有知易行難之感,在現場若實際演練過後會實踐得更好。所以建議大家在此節課最後的實作中,兩兩一組地互動,若真的很害羞不願意與陌生鄰座互動也沒有關係,一切尊重大家的想法。

可能是感受到了現場父母們的好學與焦慮同時湧現,周老師笑言,即使是她以幼教為本業,在教養中仍會有力有未逮之處,孩子長大以後也會看著她的課程內容說「啊,妳小時候都沒有帶我玩過這個」,但盡力做出當下所能做的最好的內容就好,不要太勉強,親子互動還是要以愉快歡樂為先。

在過去,總是認為「孩子就像一塊陶土,要去捏塑它」,但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資質、生命力與傾向,父母無法將孩子引導為特定的模樣時不要過份自責,孩子也得要負起自己成長的責任,父母做自己能做的就好。

人的養成從來不是速成的,不是今天學了「怎麼陪孩子玩遊戲」、明天就能成功影響孩子。父母不管生到第幾胎,因為每個孩子的特性都不一樣,父母永遠是新手父母、要重新探索與孩子相處的模式,不過父母們也不用為此過份焦慮,就跟孩子一起成長就好。

 

【大腦與語言學習的關係】

由於此堂的學員多半是新成員,周育如老師先再次講解了大腦與教學之間的關聯:過去因為沒有腦科學研究,所以多半以行為研究來思考怎麼教養小孩,以前都是到幼兒園看孩子與家長的互動;這些年開始有機會透過各種技術測知人的大腦變化,現在會開始把孩子帶到實驗室現場做眼動測試、腦波測試,有了實證,就能找到對孩子較有正面影響的行動。

大腦不只是思考認知的器官,許多行動也是由大腦中控處理。這一堂課先復習了上週提到過的:孩子可能會在反覆練習仍然無法把字寫好、孩子考試不是重複閱讀同一段文字、就是漏看字了……這可能是腦部的特定區域有狀況,使得孩子無法好好處理這些訊息,並不是孩子故意粗心、不乖、懶惰。當我們理解孩子在反覆練習後仍無法進步,可能是有特別需要協助之處,可以利用策略與治療來幫助孩子,例如:孩子容易閱讀跳行,可以手指指字、或是以尺輔助。

臨床上很多孩子被誤解為不乖的、粗心的小孩,其實是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責備。瞭解孩子令父母生氣、困擾的種種現象,可能是孩子需要幫助的訊號,就不至於經常在親子衝突裡掙扎,後悔自己為什麼又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一週因為要討論閱讀與語言學習的關係,因此,在介紹大腦結構時,特別強調了語言區——大腦中,左耳顳葉裡是語言區,語言學習分幾個大方向:語音(發音)、語法(處理複雜語句的能力)、語用(在什麼時候、什麼情境說什麼樣的話)。

  • 語音:
    孩子的語言學習是否能清晰正確的發音,主要與聽力有關。到了五六歲講話還含混不清、臭拎呆,要先確認孩子的構音器官是否已成熟?如果構音器官沒有問題,那麼是否是聽力有異常?
     
  • 語用:
    面對不同的人、不同情境說適當的話的能力,用通俗的說法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像是自閉症或是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難以有良好的語用。舉例而言:當爸媽在動手煮飯做家事之前,開口請小孩收拾玩具,忙了一陣子回來,發現小孩卻反而玩得更兇、弄得更混亂,爸媽在盛怒之下回應:「好,很好,你繼續玩沒關係」,語用異常的孩子無法感知到現場的情緒氛圍,還會認為爸媽在誇獎自己(「好、很好」)、鼓勵自己繼續玩(「你繼續玩沒關係」),所以就玩得更厲害。這種「白目」的現象,就是孩子的語用能力不佳。
    在語言中,這種說反話的情境出現在生活裡的頻率非常高,可以舉出非常多例子:像是孩子到該睡覺的時候,爸媽大吼「你知不知道現在幾點了」,無法掌握語用的孩子可能會回答「哦,現在一點半了」。當大人說「跟老師說再見了沒呀」,孩子會知道要去說「老師再見」,還是天真回答「還沒」?
    隨著孩子成長,慢慢的孩子會學會人際互動,理應會有逐漸成熟的語用。
    孩子若是對這種反話無法有正確的語用,每次都認真聽了大人說的話,過份認真的回應,往往會有後續的衝突。當覺得孩子的語用較弱,可以透過大量的案例逐一和孩子討論,孩子會慢慢了解要怎麼進行社交活動。

 

孩子愛搶話、不能忍耐排隊、容易分心話很多……可以留意觀察是否有過動傾向。日常生活動注意缺陷或過動的孩子,容易覺得無聊,但是在同時有聲音影像大量刺激的情境(像是打電動、看電視),孩子會異常的專心,甚至容易成癮,這時要留意孩子是否有過動的傾向。

孩子吃的食物品質與均衡很重要,若孩子有需要送托,建議要瞭解他在托育環境取得的食物,比較差的托育環境可能會提供加工食品、或是營養不夠豐富的食物。營養的食物是建構好的大腦必要的來源,如同上一堂課《幼兒大腦發展:如何掌握學習關鍵期》提到的,深色蔬果、高品質蛋白質、少量堅果與富含 DHA 的魚類,就是最好的健腦食物。

運動也是對孩子大腦非常有幫助的事。有氧運動後半小時釋出的多巴胺與血清素,是「天然的利他能」,是荷爾蒙的原料,對孩子的身體平衡地發展有好處。每天要給孩子 30 分鐘以上、至少微微出汗的大肌肉運動。

學齡前的重點就是玩,至於怎樣是有品質的玩耍,可參考上週的課程《幼兒大腦發展:如何掌握學習關鍵期》。放著孩子自己玩,很容易會玩重複類型的遊戲,要引導他均衡地從事各種類型的遊戲,大腦各種能力才能均衡的發展。(註:之前參觀蒙特梭利學校,老師也有提到,孩子很容易會一直重複自己有把握的活動、只拿自己熟悉的教具,好的老師會適當的讓孩子挑戰稍有難度的新教具,讓孩子有更多元豐富的發展)

擁有好的閱讀與表達能力的孩子,會長期地展現在孩子的學業上:語文方面的課程需要閱讀與寫作,數學應用題也需要語意理解能力。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而閱讀是會運用到大腦多個區塊的活動,每天撥點時間陪孩子閱讀,是最好的投資。

 

【閱讀為什麼對孩子這麼重要?】

利用 ERP 腦波研究、FMRI 腦造影研究、Eye Tracking 眼動研究、言談分析研究等科學方法,觀察孩子在親子共讀時的腦部變化,會發現不同的閱讀行為、父母在閱讀時的口語指導,會讓孩子腦區不同區塊活化。

請不同的家長利用無字書(圖畫書),講故事給孩子聽,編出來的故事的話語內容,會反映出家長平常與孩子之間的言談品質,讓研究人員得以觀察父母語彙的豐富度對孩子的影響。研究發現,父母陪孩子做親子共讀時,家長的語彙豐富性和孩子的語言能力正相關。長期追蹤,發現孩子四五歲時親子共讀的豐富程度,可以預測到孩子到小學四年級左右時的語言能力。

有些父母在共讀時,只會就畫面如實傳遞,有些父母會額外添加故事主角的心智狀態、描述細節,後者能讓孩子的語言表達更豐富。如何好好地說故事,是個父母值得練習的技能。

國際間的閱讀理解測驗與調查研究,利用大型評比結果(例如 PIRLS / PIZA 評測),發現孩子後來的閱讀成就,與他在幼年時在家中的閱讀環境有關。孩子的成就是從幼年的優質陪伴開始萌芽。

孩子六歲左右腦神經元的連結會建構完成八成左右,青春期又會有重新改組與修補。絕大多數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在學齡時再開始學習,到了學齡時才開始盯功課、關心孩子一日在學校教學的內容,其實是事倍功半的。最好的選擇,是在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陪伴他,幫助他建構聰明的大腦,以後就能輕鬆地面對後續的學習。

在幼兒早期的閱讀,會影響孩子的各種能力,包括書本概念、文字概念、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創造思考、學業成就、終身學習等。周老師提出,閱讀是 21 世紀核心素養,以台灣而言,107 年課綱開始大改,新的「核心素養」概念仍是著重孩子的讀寫算能力。孩子識讀的能力,從小培養,終身受用。

 

【6-8個月的零歲寶寶就能開始閱讀】

當孩子大約六到八個月,可以穩定的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可以有幾分鐘的注意力,就能開始親子共讀。孩子初期孩子會把書拿來探索(搶書、啃書),不會共讀得很順利,爸媽不必太焦慮地覺得「孩子是不是不喜歡閱讀」。不過有了多次親子共讀的經驗後,孩子會從中開始慢慢感知到:父母會在書本出現時,用不一樣的語調來說故事給自己聽,也會慢慢感覺到現實生活與書中表徵的串聯。孩子會慢慢瞭解親子共讀時的語言輸入、父母的環抱帶來的關愛。

全球現在都在推「閱讀起步走」(註:台灣可參考信誼基金會的「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網站,各縣市會發送閱讀禮袋,內有免費的童書)。過去都以為孩子要在三四歲後才能共讀,但是發現與寶寶在零歲嬰兒期的共讀,對孩子的大腦有非常好的親子互動與語言刺激。國外研究發現,越早期投入閱讀,成本最低,對孩子的效果越好。

 

親子共讀時要注意三個環節:

  • 選書:
    選書時可考慮幾個要素:依照孩子的年齡、閱讀的目標、孩子的興趣與你對該書的感動等等因素來選書。
    小孩很小時可以選翻翻書、洗澡書、布書等特殊材質的書,隨著孩子成長,慢慢增加文字的份量。「故事性的繪本」與「訊息類的繪本」的敘事方式不同,各種都建議讀一些。年幼的孩子會一直把同一本書拿出來請父母反覆唸給他聽,重複閱讀可以帶給孩子新的領悟,孩子閱讀的質比量更重要。
     
  • 方法:
    閱讀不是只有講故事,講故事是口語互動的行為,真正閱讀的行為是讓孩子練習自己看故事。在小孩上小學前的目標應是讓孩子能獨立閱讀。在閱讀的早期,帶著孩子觀察畫面、對話討論,慢慢的要帶著孩子認字,以利最終達到「讓孩子獨立閱讀」的目的。即使父母唱作俱佳、是個精彩的說書人,仍要考慮到「把能力傳遞給孩子」,而不是最後只有父母自身說故事的技巧變好,孩子卻沒有對應的能力滋長。不是單就「說出好聽的故事」賣力演出,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口語與閱讀能力。
     
  • 習慣:
    剛開始閱讀時要有適當的期待,剛開始和嬰兒共讀,孩子撕書、三兩下就爬走、只翻自己喜歡的頁面來看,都是正常的。從每天固定時間讀一點書開始養成習慣就好,最重要的是保持歡樂愉快的氣氛。

 

親子共讀的三個階段:

  • 階段一:觀察畫面
    孩子剛開始接觸閱讀時,除非是很幸運的父母,否則孩子通常都是你講你的、他講他的。在閱讀的第一個階段,因為孩子不認得字,所以一開始都是在觀察畫面。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看主畫面,留意細節,口語統整。
    以《好餓的毛毛蟲》為例,可以帶著孩子從書的封面開始觀察毛毛蟲的特色,有絨毛、有六隻腳,有綠色黃色的眼睛……一直問孩子「然後呢」「然後呢」,引導孩子觀察細節,等孩子把細節講完以後,父母再把孩子剛剛講出的細節串接成完整的句子:「這隻毛毛蟲有六隻腳,跟一般的蟲不一樣,有特別的綠色黃色的眼睛……」父母豐富仔細地描述,帶著孩子練習統整敘事,能奠基未來作文能力。
     
  • 階段二:開始講故事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多次重覆、漸次放手」——
    第一次:照本宣科,照著故事書的內容念。
    第二次:爸媽唸到一半暫停下來,讓孩子補充:「你看這裡有什麼呢?」「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嗎?」
    第三次:孩子唸、爸媽補充。
    第四次:全部孩子唸、爸媽拍拍手。「啊,今天好累喔,換寶寶你說睡前故事給把拔馬麻聽~」
    第五次:為孩子找觀眾,讓孩子練習說故事給大家一起聽。阿公阿媽來家裡,請孩子說故事給長輩聽,享受被其他人也肯定的感覺,增加正向循環。
    父母從主講的角色、變成串連的角色,最後變成聽眾。經夠逐步的重複、逐漸放手,孩子慢慢會變成能說故事的人。兩三歲的孩子在這樣的練習之後,四五歲中班的孩子就已經可以自己把故事從頭到尾講完。
    說故事時,要記得和孩子進行口語討論。語言需要能讓人達到溝通的目的,需要反覆練習表達技巧。所以在說故事時,可以和孩子進行口語討論,增加練習機會,過程中可以確定孩子是否理解故事,陪孩子預測接下來的劇情、或是回想剛才的伏筆,讀完後反問孩子,幫助孩子回憶、與生活經驗相連結……
     
  • 階段三:文字察覺與辨識
    小孩漸漸成長後,當孩子發現他在看圖、你在唸字,孩子會開始想要爸媽照著書上的字讀:「把拔馬麻不要亂講啦,書上不是這樣寫的!」這時候可以帶著孩子進行「部件察覺」:看中文的方塊字的部首與偏旁,表意與表音的結構,慢慢學認字。
    小孩只要有一千五百字左右的識字量,就能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孩子就可以從上下文推測文意。這一千五百字大約是三五百個文字部件組成,只要孩子認識這些部件,慢慢就能透過推理來得到整段文字的意義。
    當孩子開始表現對讀字的興趣時,閱讀時就可以逐字指讀(指著字逐字唸),讓孩子理解中文「一字一音」的特性。
    孩子在學生字時,只要認識的部件夠多,就能加速認字能力。

 

以上是周育如老師對親子共讀的建議,但她也呼籲父母們,不要把親子共讀作為「慎重偉大的功課」,毫無彈性,會讓閱讀的樂趣大減。

建議視當日的狀況,孩子累了就中斷,孩子開心時就多討論一點、孩子不想聊就講完就好。她舉例,在心理學的古典制約中,狗只要聽到鈴聲就有食物,聽久了只要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陪孩子唸書、練琴,如果一直碎碎唸甚至罵小孩,沒有愉快的經驗,小孩想到做這些事會挨罵,就不會再喜歡這件事了。

她也建議,在閱讀初期不要對共讀有過高的期待。想要給孩子豐富的學習,親子之間務必要保持好玩愉快的情緒,讓這件事可以開心地持續下去。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為目標,隨著孩子成長,慢慢地調整給孩子的書本內容:幼兒時期閱讀的繪本是以圖為主、字為輔,低年級時閱讀的「橋樑書」,則是大部分為文字、圖為輔助。當孩子開始有幼兒時期的親子共讀作為基底,等到一二年級就可以開始看橋樑書,三四年級就可以看文字書。

共讀的技巧若好,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更好的能力,大人可以帶著孩子把閱讀所得的能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 言談豐富化:
    在閱讀中學到要豐富地描述故事內容,在生活對話中也陪著孩子觀察、體會,帶著孩子去公園時,可以問孩子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和孩子一起觀察周邊環境,讓孩子試著描述出:「我聽到風吹過去的聲音」、「我聽到小鳥在樹上叫的聲音」,讓孩子感受更豐富。
     
  • 語彙遊戲:
    為了擴充孩子的語彙量,可以在小學時開始玩語詞接龍,幼兒還沒有這麼大量的語彙,就可以像綜藝節目一樣,設定主題、打節拍,請孩子接詞彙。孩子在略有競爭的活動中,會去學習更多的詞彙來爭取下次的勝利。
     
  • 充分描述:
    邀請小孩用各種形容描述一個人,小孩會由外而內(媽媽很高、媽媽很溫柔……等等)地描述,描述層次會漸漸豐富。
     
  • 部件文字找一找:
    帶著孩子認生活中的字詞,例如把報紙上同部首的字詞圈出來。
     
  • 生活體驗:
    和生活經驗串接,討論生活裡的種種細節。

 

【周老師的分類書單】


周育如老師另有為親子天下錄製一系列線上課程,可至 Udemy 線上學習平台參考:《七堂課輕鬆為0~6歲寶寳建構一顆好大腦》

孩子的閱讀經驗可以促進孩子在各領域的發展,在學齡前的學習可以因閱讀而更完整。願美好的閱讀經驗成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周老師與聽眾的 Q&A 時間

Q: 家中有兩個小孩,一個三歲、一個四歲,請長輩幫忙帶,長輩家同時有一個四五年級的大孩子,大孩子會用手機,怕小孩也會跟著要,請問老師對孩子戒除使用手機這一塊有沒有什麼建議?

A: 數位化產品是個時勢所趨、很難打敗的強勢產品,它可以同時供應強烈的視覺與聽覺,因為以後也無可避免,可以適量地接觸,但是一天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如果孩子放學是花一點點時間看故事、一點點時間玩遊戲、一點點時間滑手機,這樣是沒問題的。但因為每天的空餘時間是有限的,學齡前這時期建立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孩子每天從頭到尾都沉浸在手機裡,多讓孩子在這時期習慣玩玩具、習慣閱讀與思索。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很難,不要讓手機佔據孩子的主要生活就好,就像偶爾吃一次炸雞、偶爾喝一杯可樂,都沒有關係,但若排擠到正常均衡營養的飲食,就需要克制。孩子童年的重要功課是玩耍和閱讀,大人要花時間陪孩子建立好的習慣。

Q: 孩子兩歲,每天都會安排親子共讀,但孩子專注力很不足,但孩子會讀一半就說「我不要聽」。

A: 兩歲有點小,有的爸媽抱怨孩子「好不專心、十五分鐘都坐不住」。但一個小孩到了五六歲,能專心做個 20~30 分鐘事情,就已經算是很專心了,兩歲的小孩能專注的時間就更少了。
同時,也要看平常與孩子的其他互動,狀態如何?如果孩子覺得除了閱讀以外的事情,爸媽都無所謂,比方說,「玩扮家家酒五分鐘就跑掉」不會讓爸媽生氣,但是「聽故事五分鐘就跑掉」卻會讓爸媽大發雷霆,孩子會感受到爸媽強大的意圖,「我不專心聽爸媽就要生氣了」,孩子會敏感的逃避這樣有壓力的閱讀。
建議可以多觀察與孩子的互動、再多給一些時日持續培養輕鬆愉快的親子共讀氣氛看看。

Q: 要怎麼讓孩子學習英語?純美語會比雙語的環境好嗎?要怎麼教孩子辨識中文語英文的差異?唸英文的繪本時,要中英對照,還是分開讀(完整地唸一遍中文、再完整第唸一遍英文)?

A: 孩子的學習是長久的,孩子需要的能力,若他覺得有必要,他長大後會自己去學,小時候被塞太多知識的孩子,長大很快就疲乏了。譬如說,逼孩子背唐詩,短時間會看到一個卓越優秀的孩子,但是當孩子上小學了,可能就對這件事失去興趣,大人可能也沒那麼多的熱情與時間可以陪孩子磨。
生活中的彈性是重要的,閱讀也好、遊戲也好,是否要把它當功課、當教學來執行,是可商榷的。問題中提到的「全美語的環境」,是指在家的生活嗎?還是全美幼兒園?如果是前者,當然沒問題,但後者就值得考慮。語言與認知是綁在一起的,孩子要豐富詳細的描述事情,需要使用他熟悉的語言;孩子使用不習慣的語言,反而會阻礙他的敘事能力。如果孩子平常的生活沒有全美語的環境、卻把孩子送去全美語的學校,就可能造成孩子的壓力。孩子被迫只能用不熟悉的語言互動,只能用有限的表達,”Here! Here! You! You! 語言卡在那裡,會影響孩子的同儕互動。

 

【個人心得:開心才能走得久】

最近和同事聊到孩子的 X 型腿,明知孩子 5~7 歲左右腿部才會逐漸變直且定型,但我們還是會因為擔心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所以感到焦慮。陪孩子成長也是,很怕錯過建立閱讀習慣的黃金期。但周老師在這一場演講中不停地提到,雖然六歲以前投入時間幫孩子建立閱讀習慣,效果最好、C/P 值最高,但是也不要操之過急,反而壞了孩子的胃口。讓這件事的體驗保持在開心愉悅的狀態,未來才能走得長久。

另外,周老師在演講中有提到,香港是用部件學字(認部首偏旁)、大陸是用羅馬拼音、台灣是用注音符號,相較之下香港的孩子很快就能讀文字書。在台灣,過去學齡兒童會在入學時學十週的注音、但是等到二年級開始學國字時又告訴孩子「再寫注音就算錯」。周老師覺得太強調注音符號的學習、而非直接學習部件,反而讓孩子習字的速度變慢。對這部分,我倒覺得認識一套好的發音系統,是對語言學習有幫助的,對於注音符號的爭議可參考:《「國語注音符號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裡頭有提到使用注音符號可以讓發音的腔調減少,不妨把注音符號想成日文的五十音,都是一套幫助發音與識讀的重要輔助系統。

周育如老師這系列課程共有三堂,除了這次這堂課之外,上次是陪伴孩子玩得更有梗、更均衡多元地發展的「幼兒大腦發展:如何掌握學習關鍵期」,下一堂是談及情緒發展的「大腦與情緒:高 EQ 與情感教育」。推薦給想讓說故事這件事更豐富有趣、想要補充育兒能量的你!

 

相關連結

 

--
2017/04/25 感謝親子天下嚴選分享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