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手帳,跟 UNI STYLE FIT 比一比@W2Design 好聰明2017拉頁時效週記手帳

上圖是圖文不符的我的筆(以及林先生送我他朋友設計的記事本 W2Design 手帳XD),多年來的唯一最愛,0.38 筆心的 Uni Style Fit 多色筆。最近忽然在牆上一直重複看到果凍筆,Google 一下也是三菱鉛筆出品的筆款,就是手握處有矽膠的 α-gel 阿發筆。奇怪,阿發筆不是之前就在批踢踢文具板已經紅過一陣子了嗎?最近怎麼又復活?

是說我的 Uni Style Fit 剛來我家還沒脫漆時是長成這樣的,翻到舊照覺得我好勤儉持家喔。(摸臉)

2010與2011的攤平工商日誌

啊,離題了,跳回來。(跳)

 

事情的開始是博愛國小的張道榮老師,去年二月在親子天下的翻轉教育平台發了一篇文章:《果凍筆要買嗎?》,他希望孩子們不要帶一枝要價兩百多元的果凍筆到學校,「我告訴學生,在還沒有開始賺錢,還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前,使用一支昂貴的筆,只是短暫讓自己內心與感官覺得舒服,其實他們心知肚明,對於字跡對於成績,一點幫助都沒有,尤其事在人為。如果看別人有什麼,自己起了虛榮心也想買,那將來也要買iPhone、CHANEL、BENZ,這會不會活得太辛苦了。所以今後,我要規定,本班學生不可帶果凍筆來學校,即使藏在鉛筆盒沒拿出來也不可以,讓我發現,只好沒收到學期末再歸還。」

這篇看來尋常的文章,在一年多以後的最近,忽然掀起軒然大波。

有的人覺得這沒什麼不好,總比小朋友把高價物品帶到學校遺失後無法處理來得好,畢竟現在的老師沒辦法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請全班把書包拿出來檢查。

有的人覺得從小禁用果凍筆,難怪大家長大後很難對好的使用體驗 (UE/UX) 有經驗,以至於設計不出絕佳的商品。

 

「果凍筆老師」張老師非常客氣的承受了網路上的言論,從水瓶鯨魚的這篇貼文看來,果凍筆老師也試著幫自己解釋了自己的想法。

不過水瓶鯨魚對這件事的想法仍是希望老師們不要直接禁止孩子帶果凍筆上學,「我個人仍認為──禁止使用一支高價的果凍筆,不會真的讓學生從此不愛慕虛榮,因為世界很大、人生很長,若能讓學生懂得果凍筆的設計來源、成本結構,價格變高,可能更實務。」

 

水瓶鯨魚的看法,讓我想到怡君的這本書:《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與其純粹地禁止孩子們毫不思辨地直接不做什麼事,倒不如仔細地討論:為什麼不可以?如果做了會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替代方案?

怡君也在自己的粉絲頁上討論了這件事:「我們必須清楚地傳達禁止的原因,不是因為貧富差距,而是因為目前有人無法承受遺失的風險,也有人無法抗拒誘惑,大家需要再學習,之後可以再開放,一支筆遺失或毀壞的『自然後果』,絕對是孩子可以承受得起的練習。」

 

我不是台北人,所以原本我只把議題當作是在尋常校園裡出現的狀況。後來在 Z9 轉貼的文章中發現,在批踢踢 polabearlian (專業鍵盤神農氏) 發表的《[閒聊] 果凍筆事件後的校園背景...》一文中有提到博愛國小這個區域的背景,是一個天龍國之中的天龍學校,班上大部分的學生家庭經濟能力都很好,少部分的孩子則無力負擔這樣的消費。

「在一個這樣的班級,想教導學生『貴的東西不一定好』,或者『不應該拿超出自己能力可以取得的東西』,會得到很多困惑的眼神,因為他們的世界從來沒有得不到,只有分『我想要的』和『爸媽給我的』。然後另一邊的孩子會給你寂寞的眼神,因為他們的世界只有『買得起的』跟『買不起的』。什麼設計啊、材質啊、美感啊,都跟他們無關。他們不是不想要那一支一兩百的筆,而是他知道,他要不起。」

 

作家伊格言提到,「節儉」與「不帶果凍筆」,不應視為美德:「因節儉而不使用果凍筆,當然不是美德。但因『顧慮父母經濟壓力』而不使用果凍筆,則是美德;因『顧慮買不起果凍筆的同儕』而不使用果凍筆,也是美德。」

 

其他人自身的消費經驗,也正好觸及此議題:選購時的選擇,有時不是以便宜取勝,而是以符合需要為主。

例如孫治華選擇了較貴、但是營業時間符合他的空餘時間的健身房。

蔡亦橙醫師選擇安全規格能讓人安心的汽車車款。

文案專家林育聖提到好的工具對生活的幫助,「我永遠願意付錢,買更好的工具來幫助生活過得更順心。也讓我們可以更專心,做其他重要的事。」

作家吳珊珊(吳曉樂)則以自身擅長的美妝產品作為引喻:「當十六歲的學生問說,買一塊YSL氣墊粉餅好不好。我的感受很複雜。若以從前師長的那一套,試圖說服她,『你應該要追求內在的豐富而不是外表的精彩』,這句話在某些人知識導向的人身上,也許很受用,但至少在這個女孩身上,她看到的世界才不是這樣,她看到的是同學彈潤光澤的臉蛋,照相起來顯得光彩動人,這樣子跟她講,只會教她感到孤單,覺得自己的某些需求不被理解。」

 

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熱情分享教案的溫美玉老師,記錄了《讓小學生自己決定「能不能帶果凍筆到校?」》:孩子們自己能夠分析、判斷是否適合帶果凍筆到學校,不需要。

「你以為孩子會一股腦兒的支持『可以帶』嗎?那你就錯了,由於溫老師聰明的讓孩子從『家長』、『老師』、『學生』三種不同立場思考,一但脫離『自我中心』,換位思考之後的他們,竟能體會不同立場的人所具備的擔心(例如:一直玩筆導致上課不專心、太貴別人想偷走),這點讓我非常驚奇,原來孩子也能同理並多元思考。有人說:『果凍筆會導致大家圍在一起玩遊戲,甚至到上課也偷玩,但上課時間應該認真讀書,不應該玩遊戲,所以我會支持老師把果凍筆沒收的做法。』孩子其實能說出這樣的話,完全不需要老師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呀(不過,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你只是做不到而已哈哈)!溫老師還打趣的說:『天哪!這些孩子的標準,比我要嚴苛啊!』」

 

 

在我看來,我這一代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長輩都會希望我們不要追求高價奢侈品,拒絕我們的消費時總是說「要辨識是『需要』還是『想要』」。但,在我對小麋鹿說出這段話之前,她就已經像理由產生器一樣地,能夠試著說服我,「這個我需要,因為──」

我認為下一代的孩子,面對的誘惑、實際的需求、對話的思維,都已經和我們不盡相同了。單純的禁止,過份簡要的拒絕原因,都不足以在這個議題上讓他們得到答案了。

果凍筆事件讓我想了一下,日後要怎麼面對孩子想要指尖陀螺、想要軟軟等等各式各樣物品的欲望。我暫時還沒有徹底說服小麋鹿──當我說我薪水不夠花,她會說她只是想先預支、以後她會賺;當我說想要的東西我們是買不完的,她會說這次就是最後一次了。對話總是源源不斷的。我在這裡,先把對話的素材留起來,想想該怎麼辦。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