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走會前往哪裡呢?

我說,我害怕菊花清香,對我而言,那是死亡的氣味。只有在殯儀館、墳場,會有強烈的菊花香氣,伴隨著燃燒紙錢金香的氣味與煙塵,無論當下是什麼季節,對我而言,那都是冒著熱氣的、令人頭昏腦脹的情境。

你說,你也好想切斷氣味與死亡的連結。對你而言,地下室那樣充滿濕氣的味道,就已經是死亡的氣味了。

有一段時間,你非常怕黑,非常怕空氣潮濕的氣味⋯⋯這些再日常不過的瑣碎,都會把你召回死神現身的那個時空。

「如果有人能好好跟我談悲傷是怎麼一回事就好了。」你說。

你說,你曾經仔細回溯過記憶的每個片段,你想你不是害怕死亡,而是眼睜睜地看著眼前的親人處於病苦,你卻更害怕未知的死亡邊界。死神何時會來牽著他們的手渡過冥河?眼前的治療是減輕患者的病痛,還是用患者在治療過程的痛苦,來交換病患家屬「已經盡力了」的責任感?

你害怕患者插上氣切管、鼻胃管、尿管,無法行動自如,也無法有太多安排自己生活的意見,卻得要硬撐等待不知何時才出現的休止符。

 

你想到其中一個片段,是總是寵愛地環抱著你的祖母,在過世前的那幾年,每次你去探望她,她就只能躺在病床上,連翻身都需要仰賴看護協助,一翻身,她身上的褥瘡就驚心地跳進你眼裡。

住在不同城市的關係,你每次探望之間總是間隔一段不短的時間,她身上你總是記不得用途的管線,你甚至不記得,上次來的時候,她需要這麼多儀器,來輔助她的生命延續嗎?

你明白她已經不可能再端坐在客廳那個她最喜歡的單椅,笑嘻嘻地喊你過來,「讓我來看看我心愛的乖孫啊,最近是操勞了嗎,又瘦了啊。」

你也害怕活著的其他親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接受死亡帶來的轉變。總是大聲嚷嚷的那個聲音不見了,生活裡最會照顧人的那人不見了。亡者現在無病無痛了,但遺族的心痛卻難以處理,無法綁上繃帶止血。

譬如說,祖母離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你非常害怕父親的沉默,不能判斷那背後隱藏著什麼,也就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他,才不必承接他接下來的暴怒與暴哭。

 

這次是與你住在一起、作為家中經濟主要支柱的家人入院了。為此你有強烈的現實感。你加倍認真投入工作。畢竟家中的經濟來源明顯有了變化。但你太冷靜,反而得來了不孝與冷血的耳語。

「怎麼都不會哭?看你每天嘻嘻哈哈,是有什麼好笑的?你這麼沒要沒緊的,真是枉費他以前那麼疼惜你。」來探訪的遠親這麼說你。

「又要加班?你應該在家裡陪你家人、幫忙分攤照顧吧。請看護?工作很忙?家裡都有事了,還這麼愛錢?錢再賺就有了,你小心等下回來,你家其他人太累了,又有誰去住院了,你都不知道喔,哼哼。」鄰居在電梯遇到你,也隨口對你賞賜幾句指教。

耳根太軟的你無法把這些聲音排除在外,夜深人靜時,你總是責備自己,為何不能夠演出適宜程度的傷心給那些人看?為何無法拋下自己對家中財務即將崩盤的恐懼?

為什麼,不能乾脆關上眼睛耳朵,不理睬這些雜音?你這時忽然痛恨起自己學習過的禮儀,教會你必須微笑地謝謝眾人賜教,必須在心裡這麼痛苦的時候卻淡然看待。

 

你請假去了一趟醫院,聽醫師建議接下來的治療方式。

醫師說,建議執行手術,成功率是七成左右。

你問,如果失敗了,會死亡嗎?

醫師表情平靜,不悲不喜地說,也是有這種可能,所以還是只能告訴家屬目前評估的結果,請家屬自己做決定。

你問,能有什麼方式增加成功率嗎?

醫師苦笑著對你說,我不是神啊,沒辦法保證生死的。

 

在醫院櫃台批價時,你遇到了長輩的朋友來回診,你們一起排在長長的對伍裡。除了打聲招呼,心情混亂的你,並不想說太多話。

對方打破了沉默,問你最近家裡還好嗎?你簡單解釋了現在的狀況,對方問為何不做醫療新聞上常出現的那些手術?

「醫生剛剛是有建議⋯⋯不過還是擔心,如果失敗了要怎麼辦。」你想試著用最平穩的字句來描述你此刻的畏懼。

「想這麼多幹嘛,我跟你說,你們決心有多大,成功率就有多大。」對方打斷你。

你想到你這一輩的人把「感覺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根本就是模稜兩可的廢話」簡稱為「幹話」。眼前這對話,算是幹話嗎?

 

醫院的自動門打開,陽光照進你眼簾,曬得你的表情都扭曲,迎面見到你,看不出你是泫然欲泣,還是哭笑不得。

不管怎樣形容你那時的狀態,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陷入了濃濃的死亡焦慮,再也開心不起來。

「難的不是『活下去』,而是要怎麼『好好活下去』。我害怕的不是手術成功或失敗、還是誰會不會死掉,而是如果手術失敗了,我需要工作、也沒有那麼多錢、保險的理賠也有限,我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長期照護?甚至是他離開後,我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要再回到以前那種遇到一點沉默,就全身緊繃的時光嗎?」你把臉埋進雙掌,想阻止恐懼的情緒持續溢出。

只是,眼淚還是從指縫裡,靜靜地滲出來。

 

 

--

[1] 在南部時,我看過多數的案例都是週邊的人希望為人子女辭職在家照顧父母,但我覺得可以參考資深媒體人朱國鳳的文章《為了照顧父母而離職是下下策,一定要先保住自己飯碗的六大理由》

「我聽過太多專家與照顧者的建言都是,『不要為了照顧而離職』,因為這是下下策,歸納有以下六個理由:『很難重返職場』、『衝擊老後準備』、『終身單身機率較高』、『婚姻面臨挑戰』、『專業照顧能力不足、『生活品質長期打折,老人容易變成受氣包』。」

「那自己該扮演甚麼角色呢?就是好好工作,不要讓家庭的現金流入中斷,繼續累積珍貴的職業保險年資。只有兼顧父母的照顧、自己的老後、以及婚姻家庭的和諧,長照之路才能走得穩、走得久。」

[2] 這個議題很早就和小彬老師討論好要寫,中間過程剛好遇到今周刊的《預約我的美好告別》專題,後續也看了瓊瑤《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以及她與平家人對平鑫濤先生的身體狀況的看法。決定如何治療、如何面對後續的長期照護,對病患家屬而言實屬進退兩難。沒有正確解答。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