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1元旦假期@科博館

親愛的小彬老師,在我們的那個年代的性教育,連「性」這個字都敏感到完全無法啟齒,我們都代稱為「第十四章」。在那個年代,所有課本都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訂,健康教育課本的第十四章,就是介紹兩性性器官、第二性徵,據說有的老師對學生們過度好奇的反應覺得太尷尬,會迅速帶過這個章節。

我記得我的健教老師以前是醫院的護理師,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她把臨床上的特殊案例融入到課程裡,讓我們一群剛開始發育的青少年能對這件事自在一點。我對產房的印象,也是從她提供的案例裡建構了雛型。

再更往前一些,大約是國小五年級時,衛生棉廠商來學校發送試用包、播放衛教影片,班上所有女生被請到視聽教室看影片,回到教室裡,幾個男生就露出微妙的神色,湊過來問發生什麼事。

照理說,從我這一輩開始,應該就已經有充沛的兩性知識。然而,前幾年我在熱門的網路討論區上,還看到有女孩啼笑皆非地發文:「天啊,我男朋友竟然以為女生的經血是藍色的!衛生棉廣告看太多了嗎?」

據說現在的孩子在國小中年級就會開始接受性教育知識,我好好奇他們的課程內容啊。老師們還會像我們那個年代一樣,為了台下的孩子尖銳的反應而退卻不言嗎?

前陣子,我在看病時與和我同齡的醫師隨口閒聊。我們兩家有年齡相仿的孩子,提到孩子的教養時,我們的話題不知道怎麼轉的,她對初次性行為年齡逐年下降表示驚心。

「哦?國中嗎?」我問。

「不,是國小。」總是開朗地笑嘻嘻對我說話的她,罕見地蹙眉回答。「我們家是兒子還好,妳們家女兒,會讓妳更擔心吧?」

我想起雅淳的粉絲專頁「單親媽媽與她的小孩」,她好積極的提到要以「同意權利」取代「抵抗義務」。是啊,我該從哪時候開始對孩子談論這些話題呢?又該聊得多深呢?

人類生命的起源由性而起,為何性教育卻是親子之間難以啟齒的話題?父母覺得尷尬難教,於是拖延著討論的時機,直到問題回到家長眼前,往往已是棘手難題,例如因好奇而性騷擾同學、因一知半解而成為小爸爸小媽媽。

回想起來,我自小受到的性教育裡最大的震撼就是:高中與大學的護理課裡,老師必然會安排一整節課的時間播放墮胎影片,提醒著女孩們,妳們必須潔身自愛,否則妳們就會成為影片的主角,變成那個長不大的生命的劊子手。

我抽樣問過幾個與我年齡接近的男孩們,他們多半都不知道墮胎的過程,沒有任何一門課預留時間讓他們得知生命的來去。他們往往對性行為最深刻的印象,是 A 片裡的橋段。

這是我這一代性教育的模樣吧。難以開口。

但也逃避不了。2017 年 10 月,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在社群媒體鼓勵受性騷擾與性侵的女性發佈一則帶有 "#MeToo" 標籤的文章,希望讓世人能意識到性騷擾與性侵的嚴重程度。很快地,許多人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經驗。當我看到生活在這個島嶼上,有那麼多人跟進這個話題,我覺得好驚訝。

坦白說,我曾經以為會遇到性騷擾事件的人是少數。

我對我所遇到的性騷擾事件最大的陰影,有一部分是源自於過去對「抵抗義務」的認知:當我在人潮洶湧的捷運上被陌生男子以下體頂住我臀部,我當下竟然還在想「我如果大聲罵他,這樣會不會不禮貌?」、「我真的可以說嗎?是不是人太多了,對方也不是故意的?我會不會誤會人家?」

對我而言更可怕的是,事後當我提起這件事,我被人問我為何不立刻把他扭送警局,「這不是常識嗎?」、「那妳要正面思考啊,想說應該是因為妳還滿正的,才會遇到這種事吧?」

呃啊,二次傷害。我不該說的。

因為那次受傷害的經驗太負面了,當現在路人以小孩可愛為由觸碰小孩,我除了為小孩擋開這些碰觸,在孩子稍大的現在,我也告訴她:身體是妳自己的,對方碰妳,妳不喜歡,絕對可以大叫生氣。

「可是大叫是不禮貌的。」孩子疑惑地對我說。

「摸妳的人才是不禮貌的,而且如果他是惡意的,那是一種犯罪喔!是可以請警察叔叔把他抓走的!這種時候的大叫是為了喊救命。」我說。

不管對方是誰,妳認不認識、是男生女生,對方都該尊重妳。我認識太多男生在當兵時被男性上司性騷擾了。性騷擾與對方是同性異性、親疏遠近,完全無關。

我們受過這麼多教育都要我們被侵犯時勇敢說不,但生活裡卻又要我們安靜,「人家只是覺得妳可愛碰妳一下」、「給人家摸妳有少一塊肉嗎」,我不想讓小孩覺得哪天被性騷擾是她的錯、也不想讓她在遇到狀況時卻無法說出「身體界線是她可以自己決定的」。

我想,親子之間,從幼年就要共同練習,如何畫出自己身體與情感的界線。

 

--
[註一] 根據中國時報 2017/08/22 的新聞《初體驗年齡下修 6%男生國小嘗禁果》:「分析首次性行為的年齡,第一次性行為年齡,34% 受訪者表示為大學階段,但高達 25% 是在大學以前,和 2013 年第一次進行該項調查以來,成長了近 10%,顯示現代年輕人第一次性行為年齡逐年遞減,對於親密關係開放程度明顯提升;17% 在高中,國小、國中各為 4%。」

[註二] 有的人說為了孩子與人能好好相處,要先要求孩子接受他人的無禮、練習寬宏大度的釋懷。我倒覺得,與其無上限的忍耐,和孩子一起討論、釐清每一吋善意與惡意,一起練習與人相處的份際,這才是真正為他好。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