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延平北路

讀到《和「開朗型內向人」相處超有趣 但你要注意幾件事》,發現有「開朗型內向人」(outgoing introvert) 這種奇特的人種,我想起了 28 歲的妳。

「開朗型內向人」有以下幾項特質:

  • 1. 不是不喜歡社交,是「選擇性」社交
  • 2. 能量取決於當下的環境
  • 3. 面對不熟的人,喜歡透過社交媒體互動
  • 4. 重視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 5. 有自己的小世界
  • 6. 討厭「傳統」思維
  • 7. 很需要充電

28 歲的妳,似乎恰巧在各個事件裡驗證了這樣的特質。妳喜歡稍微有點距離的社交,但只要讀到當下的空氣讓妳放鬆,妳仍然可以開朗的對談。一看到對座的人皺眉,妳就在心裡默默推演了數種他有這的情緒的原因。妳還算喜歡聚餐,但是人數多到一個程度就讓妳覺得說不上來的煩躁。

28 歲的妳,很難把自己的情緒攤平檢視,但很確定自己多麼討厭自我的時間空間被人侵門踏戶。那時有那麼多人伸出手腳試著踩進妳的空間、拔走妳的時間,妳試著想要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卻辦不到。

 

因為一些私人原因,妳需要進行手術術前評估,被安排住院做了一整套極其詳細完整的健康檢查。在醫院各科一邊移動、一邊思考要不要做手術的時候。護理師與醫檢師不斷地對妳說,這麼年輕啊,很勇敢喔,加油。

但我知道其實妳也不是很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疾患的治療,都有風險。手術當下的成功率非常高,但也還有術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一年存活率、五年存活率⋯⋯種種數字,都要仔細考慮是否要與命運之神對賭一把。

即使妳知道眼前的醫師,是這個科別國內首屈一指、甚至放眼國際都排行前幾名的強大名醫,但妳還是很害怕。他坦白地緩慢地對著妳說,「一切都不一定,妳要自己考慮風險。」

那時候妳面對種種壓力,置身事外的人們輕易的批評妳的猶豫。妳非常想要自己的時間空間慢慢消化這些壓力,好好思考如何執行風險管理。但是妳不太會表達妳自己。

妳花很多時間想要執行能量管理,妳參加了幾個妳不那麼想去的聚會,撐著身心狀況乖乖上班,走進每一場會議,盡妳所能的冷靜穩定地發表簡報⋯⋯

妳表面上的穩定,是環境給妳閉口不提的訓練。

三十五歲的我,想要告訴二十八歲的妳,如果真的很想把門關上,好好休息,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妳與世界的連結不會一瞬斷裂;妳也可以靜靜的關上耳朵,拒絕過多的干涉與介入。

妳也許不知道,在妳那時身處環境之外的世界,還有著妳適合移居的同溫層。譬如說,最近幾年,人們益發重視人際關係的界線,也漸漸能理解看起來外向的人,可能有著自己內心情緒澎湃的小劇場。他們會告訴妳,妳不需要過度改變妳自己。

只要瞭解自己的能量釋出與回存的模式,好好的利用現有的資源,妳仍能與這樣的自己和平共處。

今天的我,在書局買了一本繪本,《我本來就很愛你啊!》(I LOVE YOU ALREADY!),外向的鴨子拚命把內向的大熊從美好的獨處時光拖出來相聚,疑惑大熊是不是不喜歡他了,否則為何不能一起享受在陽光燦爛的週末一起相聚的感覺⋯⋯

「我本來就很愛你啊。」大熊說。他需要的是自己的時間,但不一定要和好友緊緊黏在一起。

我本來就很愛妳啊。不管妳是不是真的像妳活力充足時那樣外向活潑。

 

--
這篇是有一天和小彬老師提到批踢踢上婚姻板,由小路 (liay) 回覆的《Re: [閒聊] 無法融入婆家的大家庭》,裡頭提到:「很多人對於『內向』這個特質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努力一下』就可以融入了啊你為什麼不努力?⋯⋯『擁有自己的空間安心獨處』是內向人的生存基本需求。」

小彬老師形容自己是「內向過動者」,我想我沒他那麼嚴重,不過我們兩個都不太像大家心目中典型的內向人。

之前《高敏感是種天賦》初出版時,我們兩個也想過寫「非典型內向小孩」,不過我覺得我們兩個更應該讀《拖延心理學》,拖到現在才有個影⋯⋯XD

--
對於病患與患者家屬的對待之道,喜歡江佳珍這篇文章:《對探病與照顧者的提醒--積極的想幫忙,錯了嗎?》

「如果我沒有接受你的建議或幫忙,請不要感到傷心與不受重視。需要你的協助時,我會讓你知道。」

「當我生病需要照顧時,請不要跟我說道理,不要告訴我,我該怎麼做。只要陪著我,當我需要協助時,協助我完成我想做的事。」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