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心《蜃棄樓》封面

有一天在古亭的 JASONS Market Place 買了茶包後,轉往隔壁金石堂,意外地看到了洛心的《蜃棄樓》在新書書架上。這個和我同一個世代的女孩出新書了。我還記得在那個受歡迎的故事會被瘋狂轉寄的年代,我也跟著看了《小雛菊》。坦白說沒有特別喜歡。但後來在 KKcity 還是貓園跟著大家看了《人之初》,那裡頭陰鬱森冷的氛圍倒是把我捲進去。

《蜃棄樓》的文案對劇情的提示其實相當有限:

「聽說那片荒蕪之後有幢蜃棄樓,裡頭有我們沒說而想說的話。
心頭幽微的疼痛是不經意踩過千瘡百孔的反饋,
洛心溫柔的書寫成為誠實的包紮,留待痊癒的疤痕。

青春好吵,每天都在吵雜聲中驚醒、生活、睡著。
青春那年太吵,那聲音來得太晚、太遲,誰也沒停下腳步去聆聽。
青春那年太吵,然後一擦肩,就是十幾載。然後一擦肩,就是一輩子。
青春那年太吵。在那吵雜聲中,其實一直想問而沒說的,是你有沒有拾起過我,如我心裡一直有你般。
只是青春太吵,我沒來得及聽你想跟我說的話。」

看不出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基於懷念那段在 BBS 上追著看最新一集進度的感情,我在 Readmoo 買了《蜃棄樓》。

 

(以下有部分劇情,有片段的閱讀感想,介意者勿入)

 

 

故事一開始並沒有透露視角。於是,從李律麟遠遠地看著孫詠渟的角度開始,兩人不斷的在各個城市短暫地相聚、別離,李律麟還有個住在卡加利但在故事裡沒有名字的未婚夫,孫詠渟在故事後半接住了好友的前女友。故事到了末了,忽然鏡頭跳轉,敘事者變成了邱老師。

工作節奏俐落明快的李律麟,是為了朋友想要一本書,而在機場與孫詠渟短暫交會。女孩與男孩略有情愫,但彼此都沒有表白。故事的最後,是失去,是別離,是來不及。

故事裡有現實人生,有虛構橋段。但洛心保持遠遠的距離,偶爾拉近鏡頭寫這座迷離於現實與憂鬱之間的海市蜃樓,但不靠近。我聞不到那裡的氣味,看不清那裡的風景。

 

我們已經三十幾歲了。我很難被書裡這樣疏離渺遠的情緒捲進去。我會更想知道,為什麼李律麟在那麼短的幾次見面之間,就這麼在意孫詠渟?故事裡沒有清楚具體地畫出感情線的脈絡,看不到心動的氛圍。翻了一下網路上相關的專訪,從洛心的經歷,看得出來這個故事的發展與設定為什麼是這樣子,也明白為什麼那些過程難以仔細地鋪陳。

看了專訪,才明白這個書名是取自於日文的「蜃気楼(しんきろう)」,亦即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在沙漠裡的幻覺,遠觀以為前方有綠洲、有建築物,實則往前行卻什麼都沒有。難怪書中常有非常抽離的書寫,彷彿敘事者對世界開始解離。洛心說,寫這個故事對她而言是很傷的。我想我理解。最近讀的《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書裡就再三提到,「失去」對憂鬱症患者而言,常常是讓病症忽然變得顯著的開端。

我想起來我想看這本書的原因。因為我好想知道,憂鬱症患者的書寫,都是什麼樣子的?會不會為了保護自己不過度的往下掉,所以《蜃棄樓》這樣,維持著海市蜃樓一樣的距離?《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非常誠實、清晰,我猜也許是撰文的精神科醫師 Linda Gask 有專業能夠保護自己,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掉下去,可以在撰寫自己的病史時,不至於被往事捲進,掉進情緒的深淵。

 

在鏡周刊的專訪《走出憂鬱症陰影 網路女作家洛心再攀創作高峰》中,提到洛心的繼父與父親在 2015 年相繼離世。故事裡李律麟的父親是 2013 年 8 月 26 日離開的。洛心坦誠自己對感情抱持悲觀看法,也提到她仍在練習與憂鬱症共存。「太快樂的人,其實沒有辦法創作,可是你要學會怎麼⋯⋯『我可以很快樂的活著,但是我需要的時候,我可以把我的悲傷調度起來』。」

在出版社時報為洛心拍攝的 BV,洛心玩著流水,自然地說自己以前喜歡看豬哥亮的節目,因為那腔調會讓她想起父親。

 

看完這本書搜尋作者的創作歷程時,發現電影版《鬥魚》開拍了,有自己的粉絲頁、有許多造勢的相關宣傳、啟用了不少新人。看著這些,我想到的是,第一版的《小雛菊》那時代的五福國中,已經和現在長得不一樣了。當時的訓育組長已經成了其他學校的校長,那時的圍牆已經拆去,變成視覺上可輕鬆穿透的網狀圍籬⋯⋯青春遠去,記憶也變了模樣。

比起那些故事本身,洛心本身更值得被書寫下來。

很想看更多洛心的專訪,期待她有更多的創作,更多的受訪記錄,可以從這兩端看到她在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連結。不再疏遠,不再迷離。

 

書籍資訊

  • 書名:《蜃棄樓》
  • 作者:洛心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頁數:200
  • 開本:14.8 x 21 cm 
  • ISBN: 9789571370521
  • 售價:NTD$270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