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了大家總是不信,但我是非常非常不會與人相處的人,我在聚會場合之所以話那麼多,就是因為我害怕出現任何尷尬的空白。而我尤其不懂如何與長輩相處,老實說我覺得我連跟我自家爸媽好好相處都有困難啊。

從小我最討厭挨罵被唸,有的人被說了什麼也毫不在意,轉過頭去又是一尾活龍,生性敏感的我一被說個幾句,馬上忍不住情緒爬上臉,一有情緒又被唸「妳那是什麼態度」,根本沒完沒了。(抱頭)

有次跟熟識的單位助理阿姨聊到這點,我說是不是我們很少見面所以磨擦少啊,我還滿喜歡跟妳講話,我想我跟妳講話能講這麼久,也是我講話還算得體吧?但是我卻無法跟我身邊常見面的長輩們相處,每講個幾句就踩中對方地雷,轟隆轟隆。難道是因為我生長在小家庭,又是個常常待在家的居家型阿宅?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跟長輩相處耶。

那位阿姨笑笑地對我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有時就是把老人家當小孩看,他們講的話也許又酸又刺,但他們也搞不太懂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意思,老小老小,越老越活得像個小孩。

這對話是大約五六年前的事了,為什麼我又想起來呢,因為我最近看到 Papi 醬的這支影片:《把媽媽當小孩》

我覺得還滿能反映高齡化的社會啊,一點也不像開玩笑,譬如把爸媽當小孩,搶著幫他們報名老人大學,就讓我想到之前懷鹿鹿時,草媽媽跑去報名保母課程,據說報名現場人山人海的。

還有草爸爸在餐廳候位時也是拚命滑手機,等輪到我們要進去吃飯了還要催他先把手機收起來,跟青少年的差別應該只有會不會頂嘴翻白眼而已吧。XD

套句 Papi 醬在影片裡說的:老年人嘛,健康成長最重要。XD

 

 

另一個想到的是隱時說故事,提到異國戀情裡,一方要到另一方的國家去,見對方家長有語言鴻溝,要怎麼處理。

隱時的母親在網路上談了戀愛,遠嫁澳洲,隱時自己英文程度並不好,澳洲繼父中文能力也僅限於自己的興趣(例如點餐時可以字正腔圓說出「甘梅薯條」之類的)。

我很喜歡她提到的這些:

「如果你的男朋友願意在到家裡時用中文稱呼父母、重要親人,或說一些請謝謝對不起之類的必要用詞,而妳好好的居中翻譯,能夠達到彼此溝通,就很好了。」

「也要讓你男朋友明白,因為大家的外語能力都不好,所以餐桌上很有可能他會孤單地聊不進話題,最好的方法是大家來玩『這道菜好不好吃』之類的遊戲,另外在餐桌上如果孤單地聊不進話題,也請他盡量保持有興趣的樣子,不要一個人玩手機,那會讓場面很尷尬。妳先做好準備,不要怕尷尬,要想著怎樣處理尷尬,剩下的,就讓大家彼此見真章。」

這又讓我跳 tone 想到,之前有次我跟小彬老師開玩笑說,我覺得婚姻無大師,每個人都是去和番的。

(我知道「番」這個字眼不正面,但只是想表達那種兩邊文化不同難以融入的感覺。)

 

老小老小,我們在中間當社會青年,就是在扮演著支撐的角色吧?我想有壓力是必然的吧。就帶著彼此的善意與盡力,繼續嘗試過好每一天吧。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log365challenge
    全站熱搜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