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茜《在婚姻裡孤獨》新書分享會

羽茜在 2015 年寫了一篇長文「成為母親之後」,很快地就在社群網路上朋友們瘋狂地洗板式轉貼。過一陣子後,羽茜的第一本同名著作就問市了。

我們一群人都覺得羽茜文筆好,觀察事件的撰寫角度仔細又體貼,一直期待著第二本。不負期待的,羽茜的書二寶和她們家的二寶接力來到這世界。這一天,再兩個月就要生產的羽茜來到誠品台大,與大家分享她在這本書裡的想法。

席間有幾位長輩,早早就來排隊,我本來以為是羽茜的父母,但是後來看起來好像不是耶。而且他們還是互約前來的朋友,如果單純是讀者,那真是太熱血了,希望以後我也可以這麼有活力。

依例來筆記我這天聽到的內容囉。

 

 

【在家庭裡,每一個成員,都是孤獨的星球】

如果看過羽茜的第一本書《成為母親之後》,應該可以理解:「當媽媽」這個職業不是斜槓青年,能夠切割開來「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工作」、「幾點到幾點再做下一份工作」。母親就是整天都是母親,在台上說話的羽茜,在上台的前一刻還在陪翔翔畫畫、說故事,開始分享的同時隨時還是要注意翔翔在台下的狀態。

羽茜以自己這天的狀況為例——出門前看著家裡的兩個男人,心想他們為什麼動作慢悠悠的,緊張又擔心,害怕遲到,會想「你們跟我天天住在一起,難道不知道寫作與新書分享會這件事對我很重要嗎」,但是先生覺得時間還很充裕、不會遲到啊,小孩覺得「我今天感冒了為什麼不能在家給我秀秀」。

羽茜形容在家庭裡的每個成員都希望別人來理解自己,各自都是孤獨的星球。於是,《在婚姻裡孤獨》這本書寫在《成為母親之後》是自然而然的——成為母親之後,「孤獨的星球」的感覺就更強烈了。誰要扮演承接對方情緒的角色?誰要負責多一點安撫的工作?

羽茜也承認自己婚姻資歷還不是很長,會擔心自己寫下來的東西會被當成婚姻專家,如果哪天婚姻關係有個什麼狀況,會不會被放大檢視?不過她決定勇敢的和大家分享這些感受。長期以來她都是以寫作來整理自己的心情,即使沒有出書,她還是會持續的為自己記錄、書寫。她認為《在婚姻裡孤獨》是自己青春的記憶、現在當下的狀態。

 

【婚姻關係對敏感的孩子的影響】

羽茜曾經與她的老公(翔爸)討論過:從幾歲開始思考婚姻這件事?婚姻這件事從幾歲開始影響你自己?

對羽茜來說,這是她想了三十幾年的事。年幼時她的父母有婚姻關係裡的煩惱,都會對她傾吐。然而小孩對傾聽父母心思的熱情,遠高過於任何一位心理諮商師或社工,羽茜在這一場分享會中再三表示,最好不要把這麼大的題目移轉到孩子身上,不要把父母的衝突轉述給孩子聽。

「沒有愛情的婚姻很可怕,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可怕起來也很可怕。XD」

作為孩子,會希望自己的父母的婚姻能夠快樂一點、希望自己不是婚姻之中錯誤的產物,會不斷地討好父母,慢慢失去自我揮灑的空間。

在父母相互怨懟的狀態下,羽茜對婚姻有很多的疑惑,會擔心自己重蹈父母覆轍。

 

【體貼了伴侶,就很難做自己】

在交往階段,可以雙方身心準備好,打扮好了、有空了,才見面約會。戀愛的時候可以有很多心力傾聽與包容。但婚後卻別無選擇,即使不想見面、不想講話、壓力很大⋯⋯還是會有「我現在是太太」、「我現在是母親」的責任感,無法優先照顧自己,會想要去照顧對方的感受。這時候就會有種矛盾的孤單:「我不是不願意為你放下我自己,只是我為了你付出、變得沒有我自己,那我在哪裡?」

母親與妻子往往會把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放在後面。這份感受,往往很難與單身的朋友分享。而每個母親也幾乎不必交流這份感受,因為每個人都肩負各自的疲憊。

羽茜認為,書寫是自己解決情緒壓力、自己傾聽自己聲音的方式。父母覺得小孩都是無憂無慮的,但是父母對她分享了自身的壓力,孩子的內心就會開始累積這些情緒。

在關係裡伴侶會對方有期待,有很多兩性書籍會說「對伴侶不要有期待、要做自己」,但是在婚姻這個緊密的關係裡,「做自己」是很矛盾的期待。太過「做自己」,會讓婚姻關係變得非常緊張。

羽茜認為,在婚姻中不是完全不期待對方,而是要調節期待的順序:要先有能力理解自己,才能正確地傳達自己的期待。譬如說,父母展現了關係裡脆弱的時刻,小孩會撐著疲倦的身體傾聽父母的感受。父親在夜裡喝著悶酒說氣話,白天母親無處可說的情緒就移轉到孩子身上。父母對小孩傾訴了各自的情緒,小孩被父母夾在中間,就裡外不是人。小孩盡力想要讓父母覺得被愛,但是父母真正希望搭建的是彼此的對話,小孩再怎麼用力也無法彌補父母情緒的黑洞。

 

【所有夾槍帶棒的攻擊,都是從情緒脆弱而來】

羽茜認為,感情上的難處,沒有什麼世代差異。不管是長一輩的人、或是我們這一代,每個人脆弱的時刻,都是攻擊性最強的時候。

舉例來說,疲倦的母親在整理東西,小孩在旁邊搗蛋,父親卻悠哉的在旁邊休息,這時母親或許會憤怒說出「人助不如自助」,這樣攻擊的語言往往會讓雙方爭執起來。

人脆弱時,保護自己的欲望會更加強烈,因為不想要受到更多的傷害。但是想要對方照顧的心情,卻無法從這些帶刺的言語裡伸出手來。

「沒有說出口的東西,卻希望對方懂,就是矛盾。」

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什麼不直接說「我需要你來幫我」?想要休息的時候,為什麼卻說出「你看不出來我很累嗎」?

當我們面對壓力,很容易會有很大的攻擊性,又說不出真正想要讓對方理解的真心話。在婚姻裡,有很多關鍵時刻,卻彼此無法交流各自的脆弱。

每個婚姻都有它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的地方,尤其是社群時代,每個人看起來都過得幸福美滿,但約出來碰面後,就會發現每一對關係都平凡,都有吵吵鬧鬧的時刻。關係能否順利地進行,要看在自己脆弱的時刻能不能說出真心話?伴侶脆弱的時候,能不能接住他凌厲言詞丟過來的刀?夫妻是緊密的關係、是彼此的鏡子,一方憤怒、另一方就準備要開戰了,一方快樂、另一方也會受到感染。

在我們的文化裡,很重視表面上的和平,但表面上的和平是無法讓人滿足的。在關係裡,雙方還是希望有真實的愛與包容。

「我們有讓對方接受真實的我嗎?」

一個家庭裡,幸福快樂怎麼會只有一份呢?怎麼會是零和戰局呢?為什麼會是「我關心你,我就虧了」?是因為你渴望對方的關心,所以你無能為力去關心對方。

成為母親之後,常會覺得很孤獨,內心大聲地吶喊著想要被關懷被愛被照顧,但是僅限於在內心說,未向伴侶表達。

 

【社會給人的刻板框架,讓人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挫敗感】

羽茜覺得社會學補充了一個我們沒有想像過的面向:這個社會常會給人一個「應然」的想像——「媽媽應該是這樣」、「害喜應該是這樣」,是電視、廣告裡演出的那種夢幻的感覺。

但現實卻恰巧相反。這些「理應美好溫柔夢幻」的刻板印象,會讓我們有挫折感,「事情不是應該這樣嗎」,我們會覺得母子之間應該要相視而笑,溫暖而美麗,怎麼可以有想要打小孩、想要小孩走開好讓自己靜一靜的時候?母親在「應然」的想像裡,給了自己龐大的罪惡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有愛?

這社會拋給你一個刻板印象,讓你覺得事情應該是某個樣子,全世界的人都照那個美好的劇本演出,只有你一個人做不到。於是你覺得挫敗。

 

【試著在關係裡用善意解釋對方的行為】

有時在關係裡,伴侶會期待對方的讚美,但卻得不到。關係的品質取決於彼此對事件的反應。

「我不會做飯,很辛苦煮了菜妳卻不吃,下次不想吃要先跟我說。」
「母親節老公帶蛋糕回來,我又不愛甜食,你帶鹹酥雞回來我還高興一點。」

當你感到失望、脆弱、孤獨,願不願意用善意去解釋對方表現不如你預期的行為?

婚姻裡的孤獨是在所難免的,當我們接受、承認婚姻是孤獨的,處理好自己的孤獨,才會發現自己有很強的主動性、創造性,可以有能力在孤獨時不彼此傷害關係。

當能夠理解彼此的脆弱與孤獨,就能對於對方的行為有比較大的包容。太近的關係本來就難以逃避彼此的傷害。當我們理解彼此的行為是正常的,用力感受到對方的善意,兩顆孤單的星球就能得到最靠近的距離。

 


延伸閱讀

(2018/05/21 update!) 羽茜在她的粉絲頁上更新了現場側拍的偽直播影片,想看現場她原本表達的內容請見以下影片。

(2018/05/22 update!) 新書分享會偽直播第二段影片。

(2018/05/28 update!) 新書分享會偽直播第三段影片。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