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領域中,練習曲是為了使學習者能夠更精熟於樂器的演奏與表現而生,透過蘊含相同技巧的樂句反覆練習,以達到學習該技巧的目的。電影《練習曲》中,主角踏上單車,走過熟悉/不熟悉的路途,試圖熟識這座島嶼。

一開始是不打算看這部電影的。即使許多人對我說了電影中的名言,「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但是生活裡已經有太多嚴肅的課題環繞,只想要很放鬆的在家裡看不需要思考的連續劇或綜藝節目,實在不想要再看一部從別人口中描述怎麼聽都像是「不看就是不愛台灣」的電影。然而夏天實在太熱了,到附近的游泳池,或到和春的二輪電影連續看兩部,都只要七十塊錢,加之以後者有人陪,於是還是決定前往。



電影的開端並沒有特別吸引我,倒有點像不小心按到慢速播放的旅遊生活頻道。其間,主角遇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每個人的生命有不同的際遇……然後呢?導演和編劇並沒有仔細交待這些過客們的後來。

大學時拍過一次簡單的記錄片。線性地記錄了一些事件,在剪輯軟體中不停預覽、裁切、加入過場動畫,再為影片中的每句對白打上字幕,即告完成。但若非是相關團隊中的人物,看到這些片段的感動是很稀薄的。他們只看到很多人物,但卻不能夠從這些人物的長相或表情取得他們背後的故事。《練習曲》似乎也是這樣。裡頭的誰誰誰似乎是個單親的孩子,誰誰誰是個許多人第一眼都會覺得漂亮的女孩,誰誰誰的出現好像在強調台灣真是個有人情味的地方,然後呢?他們出現對主角的意義是什麼?人物之間的互動不夠多,每一段邂逅到分離,都來去匆匆,劇中也沒有為主角也安排內心獨白一一說明。以前看NIKE贊助的記錄片《無所不踢》(後來衍生為《奇蹟的夏天》),還比較能理解每個孩子背後各自的心思,但《練習曲》裡的角色們的心事都太曖昧難明,莫非是我體內沒有環島旅行的熱血?

電影將結束前,我腦海裡浮現之前某次聚餐的情景:打工的地方的店長說他在聚餐前不久離職了,在遞出辭呈、接受下一份工作的offer之間,他向家中的妻子告假,獨自騎著單車環島去了。沿著某些海岸線或山崚,人煙稀少的路段,完完全全地放空思考過去與未來,回到城市後,再帶著妻子一起去看了《練習曲》,「真的是心有戚戚啊,『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感謝我的賢內助願意諒解。」聚餐時店長說到這些事,臉頰微微泛紅地牽起妻子的手。

我有點理解,為什麼這部像在聊天一樣、碎瑣地記錄著單車行腳的記錄片,能贏取那麼大的感動。每個人都在這部電影裡尋找自己適合的「座位」──店長找到的自己眼睛看過的風景,而我則在大甲媽祖遶境的段落裡失手旋開眼淚的開關。主角的祖父為了祈求這孩子的平安,虔誠地隨著其他信徒一起跪地叩拜;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他的工作一直與宗教有關,在我們面前永遠保持威嚴的他,會願意為我的平安而在他工作的場所為我祈求些什麼嗎。啊,還有,在河堤上的塗鴉,和我們青少年時期身邊充斥的各種惡戲,多麼相像。

於是我可以接受,好的記錄片除了像《無所不踢》,把每件事分類後各自獨立成章,也可以像《練習曲》這樣,把時間拉直成一條線,沿著這經緯慢慢發展出來些什麼。觸動人的故事,不一定要有任何必然的元素,就像美味的飲食,可能是餐桌禮儀多得煩人的西餐,也可能是一碗路邊小攤賣的赤肉羹,端看觀者/食客的心情,決定它們是否物有所值。

《練習曲》除了由主角的視野,帶領眾人反覆熟悉台灣各地的面貌(看到高雄85大樓、愛河這些熟悉的場景出現在畫面上,我還滿想大叫「媽!我上電視了」)。不必附庸風雅硬要為它扣上什麼背後有深意或大家愛台灣的帽子,它很單純,就只是隔壁鄰居探險回來後和你分享他的歷險記,很碎瑣、很片段,但真誠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