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封面

有時候我會覺得很困惑。我如果開始在意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表示我不是個好母親?焦慮與罪惡感一上身,做什麼都不對勁。

這本書裡的觀點,消解了我的不安:

「母親這個角色需要扮演。一旦有了這種覺悟,身為母親的所有行為都會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而且會瞭解愛需要用具體行動來表現。⋯⋯既然母親的這個角色是用演的,自己的真心就可以留在心裡。」(p.99)

書裡提到每個人都具有雙重人格。任性、自私都是人類原始的本性,這樣的自我不必刻意消除,而是讓溫柔善解出來做為表人格,裡人格仍能留存自己的原始本性。如此一來,就不會因為自我批判而感到痛苦,不會為了對自己的缺點無法改善的無力感,而去用嚴厲的眼光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進而對他們嘮叨、責備。

利益揭露:此為廠商提供試讀體驗,我依照實際心得撰寫文章,但閱讀感受可能因人而異,請務必理解這一點。

 

作者山崎房一是在 1949 年到倫敦參加 MRA(道德重整運動),1972 年創立陽光學院,1982 年創立新家庭教育協會。上網 Google 了一下,道德重整運動是這樣的概念:「『道德重整』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的開始。『道德重整』鼓勵每個人不要完全自私地只為個人,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能力、時間、金錢拿出一部分奉獻給別人、社會。」(資料來源:《道德重整運動簡介》

這本書也是基於這樣的想法發展的:書裡鼓勵媽媽們看到孩子的長處,也把自己視為一個滿分的、完整的人,拿出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與特質來教養小孩,不要花時間去糾錯,就不會變成嘮叨囉唆的媽媽。

啊,讓我想到《發現我的天才》,書裡也說不要花太多力氣去做「損害控制」,應該把時間放在發揮自己的天賦上頭。

書裡是這麼建議父母面對短處的:

「每個人應該都曾想要改正自己的缺點,改變自己的性格,但是,大部分的人通常很難客服自己的短處,性格改造也往往會失敗,於是越來越煩惱,覺得『自己很糟糕』。
為什麼無法改正缺點?因為缺點本身並沒有任何罪,而且缺點和優點之間取得了平衡,兩者和平共處,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不要因為孩子身上有短處,就想要極力排除。
⋯⋯等到孩子接受缺點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之後,再要求他改正缺點也不遲。」(p.32~p.34)

具體的鼓勵方式,則是先肯定孩子、再來陪孩子改進錯誤之處,「媽媽的作用,就是要讓孩子反敗為勝。」(p.30)

 

翻開目錄,書裡吸引我的主題有這幾個:

  • 短處並非惡。
  • 整天嘮叨的原因是對自己的不滿。
  • 讓媽媽累壞的「缺點過敏症」。
  • 你在育兒過程中是否一味忍耐?

其中在鋪陳媽媽的「缺點過敏症」之前,書中收錄了一段傳神的小詩:

「看到我的時候
不要整天嘮叨、發脾氣

從早到晚都豎起天線
細心觀察媽媽的心情好不好
我真的累壞了」
——《母親講座體驗報告,詩:〈我可以做我自己〉》,p.24

啊,這種感覺似曾相識。

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大人整天嘮叨、發脾氣(不管那個人是母親、師長、或是其他長輩),做為孩子的自己,不正是詩中鎮日戒備地「豎起天線」、被緊繃的情緒逼到累壞了的模樣嗎?

為什麼在成為父母之後,忘了自己曾是是幼小的驚弓之鳥,現在又把孩子圈進那樣的情緒裡呢?

 

在第三章「稱讚有助於培養個性,整天嘮叨會摧毀個性」中,作者提到孩子的個性有以下五個面向。

  • 父親氣質
  • 母親氣質
  • 自由的心
  • 坦誠的心
  • 社會適應力

《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媽媽決定了孩子能否越來越出色

要激發這五個面向中良善的一面,需要不斷地鼓勵孩子,讓他們自然形塑出正面的自我。只要孩子能夠把握自己的優點,就能進而發展出其他的長處。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會有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慢慢去摸索成長,才能讓孩子長出自我意志、變成有用的人。

「代勞行為會對孩子的五種個性之間的均衡造成負面影響⋯⋯孩子必須透過親自嘗試,才能逐漸掌握社會適應行動。」(p.59)
「母親的嘮叨中,最常見的就是禁止和強迫。『不可以做⋯⋯』、『快做⋯⋯』孩子怕挨罵,無奈之下只能聽話,但這對孩子並沒有正面幫助。因為孩子的行為和意志並不一致。
只有當事人下定決心想要做,為了達到目的而努力,才能發揮『幹勁』。為此,首先必須設定目標。」(p.68)

尊重孩子的夢想,即使夢想的標的再傻氣,都是孩子自己設定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前行的動力。父母過度左右孩子的選擇,反而愛之適足以害之,會讓孩子慢慢地失去勇氣、不敢再挑戰任何目標。

教育並不是替孩子決定目標後,催促著他們往自己安排好的路途前行。而是陪孩子一起找出他的天賦,讓他有能力到達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而「整天嘮叨的原因是對自己的不滿」是指什麼呢?書中是這麼描述的:

「嘮叨病並不是因為脾氣暴躁或是有攻擊性的性格,而是媽媽將對自己的『需求不滿』發洩在誤以為是自己分身的孩子身上,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最好的證明,就是媽媽雖然對自己的孩子嘮叨、責罵,卻可以溫柔地對待他人,比方說鄰居太太或是班導師。
⋯⋯由於這種媽媽是『脆弱的好人』,所以才會累積怒氣,然後針對自己的孩子發洩。如果媽媽可以變成『厚臉皮的好人』,事態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為此就必須在和他人相處時,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好即使被人說是任性或是自私也無妨的心理準備。壓抑自己的感情,內心想要拒絕,卻還是說『好的,沒問題』的行為,是基於過度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好人的貪婪想法。必須做真正的自己,不要假裝自己更好,也不必刻意屈就,坦誠表達真實的自己。」(p.77)

每個人的能力與耐受力都有極限,我對這一段的解讀是:若在面對外人時,可以適當的表達自己,那麼回到家中,面對讓自己放鬆下來、不必戒備的家人,也就能夠有對家人溫柔相待的餘力;反之,如果在外頭拚命地使盡全力想要討好他人、做 100% 不拒絕任何人的濫好人,那麼在面對家人時,精疲力竭的自己,就會毫不客氣的把情緒放在家人身上,尤其是權力關係不對等的孩子。

我覺得書裡這一句話,非常傳神地傳遞出孩子與我們之間是「各自獨立的個體」的概念:

「親子之間絕對不是命令和服從的關係,而是兩個富有尊嚴和驕傲的靈魂的碰撞。」(p.134)

只要想到我們和孩子之間是「富有尊嚴和驕傲的靈魂的碰撞」,就可以慢慢鬆開過度干預的手。對啊,因為孩子有他自己的尊嚴與驕傲,他怎麼能接受被斥責呢?想想被上司責備後不甘心的自己,也會想要被尊重的對待吧。那麼回到家裡,又為何複製了自己不喜歡的情境呢?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反家暴海報。

反家暴廣告,之前有得獎,小孩會複製父母的行為,所以家暴才容易惡性循環.

(這是 "Save The Children" 這個組織的海報,上圖為 "Save the Children: Kitchen Circle"、下圖為 "Save the Children: Livingroom Circle",暗指若未介入,受暴的孩子們成長後,會成為施暴的家長,家暴行為會在家庭中反覆循環。)

 

作者建議大家出門在外時,拿出「雙重人格」來面對他人:

「不成熟的人通常都希望自己只有單重人格,於是往往拚命想要消除原本自私的真心,或是白費力氣地將原本的真心想要改變成富有社會性的心。其實雙重人格完全沒有問題,反而是身為成年人出色而健全的處世之道。」(p.88)

只要不去傷害別人,任性、貪婪、自私⋯⋯這些負面的性格,其實都是動物生存本就該有的本性,把這樣的心情放在心裡,不去在乎它,也不逼迫自己「不許有這樣的情感」,不花時間在自己的物面情緒與邪惡念頭之上,把力氣放在自己的表面人格,慢慢的就不再會過份追求自己要變成別人眼中的好人了。

教養孩子的時候,也就能拿出這樣的同理——不再去看孩子做錯的地方,斥責他「拖拖拉拉讓一家人都遲到」,而是積極地引導動作慢的孩子,「早一點起床,就可以悠哉吃早餐囉」。

作者鼓勵做為母親的大家「為自己打一百分」,然後把這樣的心情放到孩子身上:

「總是忙著挑剔自己,『如果這麼做就好了』、『當初我應該那麼做』,不停地為自己扣分,然後暗自嘆氣,而且還用這種嚴格的評分方式檢驗丈夫和孩子,越想越垂頭喪氣。
⋯⋯把孩子視為他人。劃清界線,保持一定的距離,把孩子當另一個大人看待。孩子的人生就交給他自己,父母只要扮演輔導的角色。」(p.150)

 

之前,我曾想過,也許有一天,我會和孩子對一件事有截然不同的判斷。若孩子背離我理想中的正途逆時針旋轉,我希望我能夠耐心聽她說,讓她有揮灑的空間。即使我們立場不同,只要她抱持著善良純淨的本心,我都能放手讓她去闖闖。

作者也提到父母與孩子價值觀不同時,不要生氣或失望:

「帶著誠意溝通。如果孩子無論如何不願妥協,讓孩子知道,身為父母機帶著一顆溫暖的心信賴他的決定,讓孩子有行動的自由。
無論孩子發生了任何事,都視之為車禍或是暴風雨造成受傷,原諒孩子,用體諒的心溫暖地接納孩子。因為孩子會在體會心痛感覺的同時,汲取人生寶貴的教訓。」(p.199)

我原本以為作者會教些什麼技巧的溝通術,但是往下看到作者說「沒有」,就忍不住笑出聲來——

當親子的價值觀,想法不同導致對立時,完全沒有任何解決方法。沒有。既然知道沒有,父母就不需要慌張,可以冷靜處理。
⋯⋯身為父母,要想到自己也可能會犯錯,並且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也許自己身處那樣的立場,也會那樣做。」(p.199)

只要想到自己的確是束手無策的,就不太容易會生氣了。因為沒有無力感出場的機會啊。(無力感是認為仍有可為時,才會發作的 XD)

 

整理資料時,發現這本書的翻譯是知名譯者王蘊潔。外號綿羊的她因為譯作眾多,有自己的粉絲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從她平常的發文可以感覺到她的用字不堆砌華麗辭藻,而是直接以淺白的用字傳遞訊息。之前讀過她翻譯的小說,小川洋子的《博士熱愛的算式》,是一本幽默易讀的小品。

《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一書也有著綿羊一貫的用字風格,維持親切好讀的行文模式,讓這本書雖然多達六七萬字,但讀起來輕鬆不感負擔。

 

推薦給想要減少碎碎唸頻率的父母們!

 

書籍資訊

  • 書名:《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お母さんのガミガミが子どもをダメにする)
  • 作者:山崎房一
  • 譯者:王蘊潔
  • 出版社:平安文化
  • 頁數:240
  • 開本:16.5 x 21.5 cm
  • ISBN: 9789869261029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