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黃之盈《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有天和 J 聊天,他說他側面觀察了婚姻能幸福的人,多半都出自於美滿的家庭,而自幼就親眼看著父母爭執、冷戰、甚至外遇的,自己的婚姻,往往也無法幸福。我想起了之盈的第一本書《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書腰上的驚人文案:「我從小告訴自己,不要像爸媽,但結了婚,我卻和父母一樣?」

好像沒錯啊,雖然我們一直告誡自己不要重蹈父母的覆轍,但是在婚姻中那些陰暗險峻的時刻,我們潛意識裡那些爭執或冷戰的畫面又再次出現,可能洗腦一樣地讓作為下一代的我們再次複製,也可能因為對過往的恐懼,讓我們對一些看似無傷的小事卻有強烈的防禦反擊。譬如說,之盈提到在童年時受虐、被忽略的人,在成為父母之後,可能會重演自己童年時遭受的對待,或是為了防止事情變得跟自己過去經歷的一樣糟,而提前過度防禦──

(受虐待的孩子)他們隨時預防虐待的來臨,但卻在虐待來臨之前,已經在心裡預演被虐待的場景。」──《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五、受虐型:太太只因一點小事,就大罵孩子〉p.64

一方面害怕重蹈覆轍、一方面又不自覺重蹈覆轍@黃之盈《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我讀著讀著想起梁靜茹《分手快樂》的歌詞,「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但我不是覺得婚姻之中遇到這樣的障礙就必須要離開,而是必須彼此都要認知到自己陷落在怎樣的窠臼裡,必須自己拉自己一把。

這本書有寶瓶出版的心理書慣有的風格:先用案例說明現況,再加上心理師的「療心練習」。在之盈的這本書裡,使用 35 個案例故事,再加上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建議,拋出許多問答題與填空題,讓讀者可以專注在思考問題裡特定的成分,而不至於天馬行空的讓情緒亂竄。

 

 

只是要拋下過往在原生家庭養成的價值觀與習慣是很難的,在書中之盈也溫柔地提醒,不再傳承上一代留下的苦痛與傷害,不是要自己去審判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夠好,而是要去想想自己這一代、以至於下一代,要擁有怎樣的家庭風貌。她也提到,越是乖巧的孩子,越是容易為了讓自己「好乖」,所以刻意忽略自己有需要、放棄爭取照顧自己的感受,要有給自己機會,把真心話說出口。

「修改傳承不是挑剔或指責過去,而是更具開創性、有彈性的拉開視野的詢問:『不只是我們這一代的關係,而是我們想要下一代繼承我們的什麼。』

至於特別乖、特別聽話的孩子,內心受的傷常常特別重,因為他們常忽視自己內心的需求,而以大人的要求為主。」──《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四、依賴型:就是要全家都在一起,才是愛啊!〉p.57-59

 

說起來容易,但是如果人的個性這麼容易就能有改變,那就天下太平了。知易行難,是許多心理書籍讓深陷問題的人覺得更無力的地方。之盈提出一個想像,不是畫未來的大餅,而是「讓挫折維持原有的大小就好」。

「既然我們已經長大,我們可以對自己更有信心,所以請試著去練習『讓挫折維持原有的大小就好』這件事。」──《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五、受虐型:太太只因一點小事,就大罵孩子〉p.68

以前的自己是個孩子,是一個小小的容器,所以挫折會顯得很痛、很難承載。但不要去預期現在的自己遇到挫折一樣會帶來等量的痛苦。挫折的大小是一樣的,往往是我們對挫折的認知,帶來了加倍的痛苦。

 

提到產後憂鬱症,之盈的形容很傳神——

「當孩子出生,父母一方面感到開心,一方面卻又感到負擔。這種甜蜜的負荷心情,在孩子不受控制,或者哭鬧不休的時候,父母的需求不但會被壓搾,他們還會感到匱乏,而這時候的父母便特別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

而在這種被掏空的感受不被理解,卻又被要求付出更多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只剩下二十元,你卻要他付出兩百元,不僅備感壓力且感到無助。難怪他的加油與鼓勵,完全進不了太太的心裡。」──《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七、過度理性型:太太產後憂鬱,先生卻只會說:「正面一點……」〉p.85

多數產後憂鬱的母親都有類似的相貌:已經為了無法睡過夜的孩子而中斷無數睡眠,生理上本來就欠缺有活力的好狀態。再加上身邊的家人往往要求母親做得更多,要能當乳牛餵出更多的母乳,要能夠避開洗衣機看不見的髒污、親手洗滌嬰兒衣物,要能親子同玩共讀,要隨時都能親密微笑有精神地看著孩子⋯⋯

被搾乾的人是無法擠出愛的。這時候再對母親說「為母則強」、「正面一點」,完全無法為已經失靈的母親加油打氣,反而更疲累。

 

許多人遇到婆媳問題時,會鼓勵婆婆看開一點、或告訴媳婦就去靠北系列匿名板發洩情緒就好,但這其實無助於推動互動走向正向。不免是要嘗試溝通(其實超難)、並且真誠地聆聽理解(也是超難)。

「當我們不被相信、不被理解,或是被誤會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有一小塊地方,是渴望能被知道、被了解,以及被相信的。」──《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二十七、溫吞型:婆婆就是不喜歡我……〉p.213

 

在書腰背面提到之盈引用的家族治療書,裡頭提到婚姻的承諾,並不僅止於雙方對眼前這個「人」互許終生,還需要對伴侶背後的整個「家族」可能的差異,挖鑿一個小小的蓄洪池,儲放彼此的落差。

「記得在一本家族治療的書籍裡寫道:雙方在結婚的時候,如果只問:『你願意包容他、愛他,和他共度下半輩子嗎?』然後等著彼此說『願意』,這其實沒有問到婚姻的核心。

假設是問:『你願意接受他和父母的關係、教養的態度、手足的關係、對於金錢的價值觀、對待小孩的堅持點,在知道這些差異後,仍願意和他溝通、交流、對話,並願意在「為了這個家」的前提下,和你的伴侶取得某種共識嗎?』也許才問到對婚姻承諾的核心,這也是婚姻中的掙扎與真實樣貌。

在婚姻中,我們最容易理想化對方,把對方理想化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因此也是最容易幻滅,並看見彼此的傷痛。」──《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三十五、受害者型:家不是兩個人的嗎?為什麼只有我養家?〉p.259

 

這並不是讀完立刻就會恍然大悟的書。更多時候看著書裡的故事,會想起母親的眼淚、父親的咆哮、伴侶的威逼、手足的漠然……各種人生負面經驗,讓這本書變得好難讀完。

即使我們會害怕循環著上一代的悲劇,輪迴與過去一樣悲傷苦難的畫面,但只要有了自我覺察,願意相信新的可能,我們還是能夠揮別過去的負面經驗,迎接新幸福。

封底@黃之盈《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題外話,如果 Howhow 是金山金城武,那之盈就是寶瓶周海湄啊~超有明星臉的!)

 

書籍資訊

相關連結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