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封面

這本書一開始是看布魯奇的《勇者鬥惡龍之關關卡關關關過:扭轉惡行黃金教戰守則》,裡面提到專長為教養與兒童行為心理學的耶魯大學教授凱茲丁 (Dr. Alan Kazdin) 的著作 "The Kazdin Method for Parenting the Defiant Child",裡面提到不要光是懲罰小孩的錯誤,而是要鞏固孩子的正向行為,聽起來就是讓小孩忙著當個好孩子就已經忙不完、沒有時間搗亂,好像很棒!馬上就跟圖書館借來看。

但是讀這本總是讓我覺得很疲累,因為我發現在情緒平和、體力充沛的前提下,要鼓勵小孩太容易了,但是雙薪家庭就是又忙又累──我常常會想「累得跟狗一樣」到底是什麼形容,因為我每次加完班穿過四號公園去找剩餘的 UBike 好讓自己能早點回家坐下喝杯水,路上看到歡樂奔跑的狗狗們毛色發亮面帶微笑,而我是一頭亂髮滿臉油光,就覺得,啊,等下回去希望小孩已經乖乖睡著了,不要還要鬧整晚欸拜託拜託。

這次因為挑戰 365 天天更新太沒梗(喂),我決定逼自己好好認真來看待這個問題。但也還是沒有空好好寫這篇,希望過陣子能好好整理一下思緒再整理個摘要。

 

 

我覺得我自己在童年時並沒有很深刻地感受到什麼特別有用的處罰,我印象中的自己很乖,但是常常被連坐。我是不是真的那麼乖應該有待商榷啦XD,不過大部分時候,我覺得處罰就是一種莫名奇妙的火山爆發過程。我根本搞不懂我該做什麼好,大人又想要表達什麼。只記得現場熔岩四竄的模樣:大人們氣到臉部五官都扭曲變形,整個空間的空氣都凝固,可能伴隨著玩具或漫畫被沒收扔進垃圾桶或打爛撕碎破壞⋯⋯

嗯,所以我同意《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一書裡提到的,處罰之後必須伴隨著正面行為,讓小孩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有一段講到小孩激怒爸媽、爸媽生氣也是正常的,戳中我笑點XD:

「我明白『不要生氣』這句話說得容易,但有時候真的很難實踐,當孩子製造出讓你慌亂的事——年紀小的孩子不見蹤影、較大的孩子辱罵你或令你難堪、任何年紀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你不關心我,你就是這麼自私。』你很難不抓狂。如果你真的動怒了,誰會怪罪你?畢竟我們都是凡人。如果泰瑞莎修女是甘地的媽媽,甘地有這樣的行為,恐怕泰瑞莎也會不客氣地一掌打下去。」——《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如何適當處罰〉p.129

(腦海好有甘地身上穿著「不合作運動」T-shirt 跟泰瑞莎對吼的畫面~XD)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讓我想到之前整理過網路上幾個事件:《[社群] 那些權威與暴力之間游離的故事》,許多父母主張自己有管教權,所以對小孩使用各種奇異的懲罰招式,常在家長群組與家長社團看到的就是愛的小手啦、淘氣水管啦、關廁所啦等等的。

到底處罰該是怎麼一回事呢?凱茲丁教授建議,不要讓處罰成為主體,在處罰前家長也先暫停一下,思考現在這個行為是不是需要當機立斷的遏止,再行處罰。

「處罰絕對不能成為改變行為的中心計畫,最好只是當成計畫中小而有效的附帶方案。如果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困擾,第一個念頭應該是:我能讓他繼續這樣下去嗎?這種行為以後可能會中斷,一、兩個月內就不再是個問題了嗎?這種行為真的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隨他去吧。但如果答案是我絕對不能讓他這樣下去!讓本書前五章來引導你用逆向的正面思考及制訂計畫(讚美、點數、其他獎勵)來塑造正面行為,以取代不當行為。」——《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如何適當處罰〉p.119

凱茲丁教授沒有視懲罰為洪水猛獸,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會有「父母必須永遠不處罰才是好父母」的壓力。像我之前就滿害怕某個教育基金會,該機構把大人的處罰說得太罪無可赦。

「在為父母輔導時,我發現自己正在『永遠都不要處罰』與『不打不成器』之間穿梭,我必須為我所服務的父母在這兩種極端觀念之間達成某種妥協,儘管在完美的世界中,我較傾向永遠都不要以處罰手段來改變行為,只要強調正面行為即可……不過處罰對行為改變無法產生長久效果的說法,卻是需要修正的。如果有兩種相同的加強正面行為計畫,你在其中一種計畫中加入輕微且適當的處罰,那麼整個計畫的效果會比另一種計畫好一點。這差異性是些微的,或許不值得花心思去做,但確實存在。」——《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如何適當處罰〉p.124

 

怎樣算是「輕微處罰」呢?作者提到,「一般原則是,如果孩子受到處罰後感到煩亂、哭泣、顫抖或受到驚嚇,這就談不上輕微。把標準放低些;現在你教孩子的大多是憤怒的效果,這樣的訓誨不是你孫子所樂意從你的孩子身上學到的。」(p.125)

很久以前有次跟 W 討論到小孩會在大人開始碎碎唸時別開臉或遮起耳朵,W 給我的建議是,不要說得太多,意思表達完了就好,當下的氣氛不好,小孩會有我們不喜歡的負面回應諸如臭臉、頂嘴、不應不理都是正常的,讓小孩有點時間可以把事情放在心裡消化,讀到《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的這段時我又再次想到 W 說過的話。

「如果發現自己說出這樣的話:『以前我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現在同樣不可能。』特別是在處罰孩子之前這樣說,應停下來思考是否該是改變策略的時候了。身段盡可能柔軟些,或暫時走開。暫時離開火藥味很重的戰場,等比較平靜些再回來和孩子商量。當你準備離開房間時,務必要阻止自己扔出一顆語言手榴彈,例如,在你像小嬰兒一樣咿咿呀呀個沒完,聽起來很蠢的時候,我不跟你講話。氣餒會使你禁不住對著很容易被激怒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可是此話逼出口,不久的未來你很可能得面對更多不尊重的態度。」——《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Chapter 5 前青春期的孩子〉,p.102

 

我覺得孩子會有情緒、父母當然也在處理暴衝現場的時候不免會有情緒上來,我們比孩子還多這麼幾歲,所擁有比他們更多的能力就是「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當我們覺得疲倦了,大家就早點收工睡覺;當我們覺得餓了,就先把血糖穩定下來。把自己狀況先照顧好,再來和孩子討論教養議題、花更多力氣去看孩子的正面行為,是我現在心目中的理想國。

有的大人會覺得正面教養聽起來就是在買通孩子,但書中作者也有提到可以用一些其他方法來替代,不要用金錢與食物或太遙不可及的大餅來引誘孩子。我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工作上我們也不單純只要錢啊,當然薪水是很重要的元素,但是薪資之外我們也希望有安全安心的工作環境、愉悅有成就感的工作氣氛,大人都會有這樣的需求了,更何況是孩子呢。

 

覺得實用也好看,現在台灣又重新出了新版,之後打算要買來多看幾遍(已在 Readmoo 登記好幾次表示我想要這本書XD),也推薦給也想練習怎麼跟孩子好好講的你囉!

 

--
(2018/10/09 update!) 借了新版來看,我喜歡新版封底的文案摘要:

  1. 開口說「請」:口氣不強迫,孩子更願遵行
  2. 看見孩子的好:讚美不能少,好行為要嘉獎
  3. 逆向的正面思考:鼓勵好行為取代挑剔壞行為
  4. 有效消滅不當行為:漠視比處罰效果好很多
  5. 不要用「問句」要求:給清楚、明白、直接的指令
  6. 拉近親子距離:儘量陪孩子一起完成任務

第五點和蒙特梭利的老師們常強調「不要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句末問孩子『好不好』」不謀而合~

 

書籍資訊

  • 書名:《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The Kazdin Method for Parenting the Defiant Child)
  • 作者:艾倫‧凱茲丁 (Alan E. Kazdin)
  • 譯者:莊綉雲
  • 出版社:新手父母
  • 頁數:272
  • 開本:21 x 14.8 cm
  • ISBN: 9789866616211
  • 售價:NTD$320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