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母乳是什麼,是妳的好友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這麼抱怨:「去他的母嬰同室,我快被母奶逼瘋了!一直跟我說小孩還沒飽,老娘自己也睡、不、飽!」
底下排山倒海的各種意見:有的人說餵點配方奶也沒問題的,有的人說千萬別讓配方奶介入否則之後就很難追上來了,有人提供了黑麥汁、花生豬腳、魚湯等種種食療偏方⋯⋯遇到了母乳哺育,就好像男人提起當兵的日子,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內心戲。
原來母乳哺育會是新生兒家庭面對的第一道難題。妳偷偷在心裡記下了這件事,稍微蒐集了資料,發現延伸議題之廣,有孕期的飲食與護理、產後的追奶絕招⋯⋯資料太多了,不知從何爬梳起。
新婚的生活每天都忙碌:婚後搬到陌生的區域,雖然語言與飲食都沒有太大變化,仍要重新熟悉上班下班採購就醫種種路徑,重新建構自己的外食愛店清單;兩人之間新的生活重新磨合,光是夜眠早起調整到一致就花了好大力氣;還要學做便當菜,以及下班後能快速上桌的晚餐,每天都在食譜與超市生鮮貨架之間抓著頭反複思考組合⋯⋯
「母乳哺育的知識蒐集」這個待辦事項,被移到妳的清單的尾端。
孩子來了。沒有先寫封信通知妳幾個月後他會來到,也沒有胎夢預告。而是妳腸胃翻攪了一陣子,還一度以為是壓力太大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護理師請妳去驗尿,看著試紙告訴妳:「恭喜妳,懷孕了,依照妳剛才填寫的基本資料留下的上次生理期時間估算,目前是六週了哦。」
妳決定要當一個認真作功課的母親。每一口食物、每一個行動,是否都能在中西醫的規範裡適切合宜。妳審慎的對待妳的第一胎。在診間候診時妳除了低頭翻察孕產知識,也抬頭認真看醫院天花板懸掛的電視,循環播送的衛教影片。胎兒的成長與發育,母乳哺育的技巧,拉梅茲呼吸法。
除了衛教影片,妳也參加媽媽教室。護理人員在講台上示範按摩與擠奶的手勢,「為了疏通乳腺,我們可以在懷孕後期按摩,不過有些人按摩乳房會引起宮縮,若身體有不適感,請立刻停止。」
妳回家後在洗澡時對著鏡子試了一下,不知道是奔忙一日太累了,還是妳的體質真的不適合這樣按摩,很快的覺得肚皮緊繃,腹部變硬。妳趕快匆忙洗完澡,回到床上平躺,害怕孩子提早報到,身體機能會發育得不夠健全。
終於到了那一天。落紅,破水。妳攝取過的衛教養份,一一發揮在臨場狀況,讓妳冷靜順利的完成了生產。
只是挑戰在產檯上馬上出現——親膚接觸時,醫師說,「媽媽寶寶都很棒哦,寶寶含乳含得很好。」
「可是我覺得孩子沒有吃到奶。」妳說。
「剛開始奶量不多是正常的,加油。」醫師說完,就離開了。
後來不同的護理師來看過妳好幾次。她們在妳胸前按壓了多處位置,告訴妳,妳應該有奶,多擠就會變多。妳拿著針頭,怎麼樣擠都是沾濕了針頭、又迅速乾涸,網路上別人留下的照片都是滿滿的一整個針筒呀,為何妳這麼不中用呢?妳懊惱的想,產前是不是應該多找不同的按摩手法,也許有不宮縮、又能刺激泌乳的。
清洗後的孩子很快地與妳母嬰同室。他不斷啼哭,妳遵照妳學到的衛教知識,給他滿滿的愛與溫暖懷抱,試著揣測他應該餓了,讓他吃奶。
產後的身體痛得像剛發生完一場大車禍,手臂與背部有生產出力過猛的痠痛,腹部有子宮收縮的劇痛。疼痛讓妳睡得不是太安穩,孩子一再醒來哭鬧,妳不確定這時應該放棄自己的睡眠成全他的,或是跟著他一起哭算了。
「加油,應該是小孩還沒吃飽,心情放輕鬆,多喝湯湯水水,自然就有奶了。」曾經生養過孩子的女性親友們輪流來訪,多半說了這句。
妳只能微笑不語。
原來母乳不是自來水,孩子嘴巴湊上來,就能源源不斷的自然泌出。面對日夜啼哭的孩子,妳手足無措,談何放鬆呢?
陪產假只有五個工作天。出院後佈置好了照顧孩子的環境,先生就回到工作崗位去了。產假就是無眠的日子,追奶的壓力,擠奶器的電動馬達聲,孩子的哭聲。像是一張白噪音專輯,鎮日倒帶又循環。
有天早上起來,洗完臉,妳看著鏡中的自己憔悴的樣子。低頭發現水龍頭滴滴答答。反複關了幾次才關上。照顧孩子的過程擔心讓孩子染上病,妳一再洗手,發現水龍頭這樣漏水,令妳心煩。妳馬上電話聯絡房東,請他來幫忙檢查。
房東帶著工具前來,但什麼也沒拆,旋開幾次水龍頭,轉頭對妳說:「多關幾次就好了。總是關得緊的,就算會滴幾滴,不礙事啦。」
寶寶這時似乎是餓了,暴哭了起來。房東順勢告退。妳打開熱水瓶要泡配方奶,發現完全沒熱水了。等燒水的過程,妳掏出乳房,希望能加減安撫寶寶,但沒什麼乳汁的乳房無法抵禦他強烈的飢餓,幾秒鐘後他吐出了乳頭,暴躁地在妳懷裡哭著。
這時剛好進門的先生看著妳手足無措的樣子,試著要做些什麼,只是他打開熱水瓶望了一眼,馬上理解妳為何未馬上處理孩子進食的欲望。
壞就壞在,他看完熱水瓶後,多問了一句:「怎麼沒留點熱水泡奶?」
累積的情緒瞬間潰堤。妳和孩子一起哭了起來。
妳忽然希望妳能馬上修理好世上所有壞掉的水龍頭。無論是浴室那一個,或是妳的乳腺與淚腺的。
--
[1] 母乳哺育會遇到的問題,請參考小潔的《『乳牛』選擇母乳之路前的心理準備》,裡頭提到了許多母乳哺育會遇到的情境題:
- 初乳問題知識少
- 奶量問題不會少
- 媽媽寶寶配合好
- 外界質疑有夠吵
- 職場問題很煩惱
- 時間制約不會少
- 破皮受傷怎會少
- 內衣選擇很煩惱
- 工具小幫手不可少
[2] 對於母嬰同室,我認同作家大 A 的意見:「媽媽們只是想要,有選擇的權利。從母嬰同室,到要不要餵母奶。可不可以不要工作到分娩前一天?因為害怕被資遣。可不可以不要辭掉工作,為的是來得及去接小孩?」
[3] 母乳哺育相關延伸閱讀:
- 我的舊文:《[寶寶] 新手媽媽的母乳焦慮(內附avent擠乳器可搭配之寬口徑奶瓶整理)》
- 護理師 CC 寫的孕期乳房按摩:《這時期按摩最有效!五招孕期脹奶的小祕密》
--
這是和小彬老師討論到新聞「母嬰同室累壞產婦 國健署將檢討政策」後,我的部分。小彬老師的部份請看:《》(還沒看到連結就是他還沒寫完XD)
首圖是商務旅館「捷絲旅」礁溪館的育嬰室,完整介紹文在這邊:《宜蘭礁溪,捷絲旅礁溪館,大人享受溫泉超放鬆,小孩玩樂活動多》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