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雙層巴士時,堅持要聽英文韓文日文的語音導覽,就是不聽中文的。「我聽得懂!我要照相!」有很多自己的意見。
我一開始把小麋鹿暴躁回應這件事當成一種母親教養不力的困擾,帶著滿腹疑問與沮喪去問 W,W 神情輕鬆的對我說,「這不就是這個年紀的小孩正常的發展嗎?開始會有很多自己的意見。」
想想也是,我自己也是有超多意見的那種小孩喔。XD
「妳要想啊,」W 又補了一刀,「她在這個年紀已經是很乖的小孩了,如果妳要求她更乖,她會變得很壓抑的。」
「像我們幾個一樣嗎?XD」我大笑。
要說再見的時候,W 提醒我,不要害怕衝突,「吵架沒有關係。怎麼去處理那個情緒才是重要的。」
【施主,這問題要問妳自己】
跟鹿鹿一起去搭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後來決定在信義區小逛一下,從捷運紅線 101 世貿站坐捷運回家。
路過 101 時,我對小麋鹿介紹這是以前舅舅、舅媽工作過的地方,我偶爾也會來。走著走著小麋鹿就主動伸手來跟我拿了手機,「馬麻我幫妳拍照。」
我一邊把手機遞給她,一邊調侃她的拍照技術:「啊~妳都把我拍好胖,可以拍瘦一點嗎?」
「那妳肚子不要凸出來就好了啊!」鹿鹿秒回。
看來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喔,對不起我錯了。XDrz
(發現鏡頭下的自己實在是太胖了,還是來看一下鹿鹿腿上與水壺袋上的兔子們好了~)
【尋找威利!】
有次在黃老斯的 Facebook 看到他說尋找威利可以應用在職能治療上,馬上拿給小麋鹿玩,360 版本挑戰加倍!
這次去誠品就買了《威利在哪裡:驚奇魔法書》給小麋鹿。書用塑膠袋包得很緊,小麋鹿要我幫忙拆,我看了一眼就拿出剪刀來拆,邊拆小麋鹿邊擔心的問:「妳這樣不怕剪到書嗎?」
「妳要相信我,我在書店工作過,這是我的專業欸。」
「那我在台北長大,這是我們在台北買的書,妳要相信我會覺得妳會剪到呀。」
這什麼天龍推理啦!XD
【訪友日】
十月底的週末忽然和陳老師說約就約的碰面了。和鹿鹿一起走在她們家樓下,身邊有輕柔的微風,可以聞到淡淡的桂花香氣,我忽然覺得好喜歡在這個區域散步的感覺啊。
「不知道住在這邊怎麼樣喔?」我四處張望。
「這裡的房子都好~漂亮哦!」鹿鹿張大了手比劃了一下。
去了她們家回來後跟鹿鹿聊天,她說她只喜歡陳老師和哥哥妹妹,我問吳老師呢,她說不喜歡,因為吳老師會幫她弄汽座胸口的墊子,她不喜歡。 😳
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等,看來要多約出來幾次啊。(喂)
【旅行的行前準備】
約小麋鹿一起去玩,已經可以自己跑去把行李箱拿出來,開始簡單的收拾行李。一聽說有泳池,馬上把整套泳具都塞進行李箱。
到了飯店,拜之前暑假陪我一起去完成飯店鑑賞王的試住之賜,完全理解我需要先拍照才能使用物品這件事。雖然我還是拍得很潦草緊張,但是有人停下來等我、還更進一步提醒我,真是太感激了。
(住寒沐酒店,鹿鹿最愛樂未央的這本立體書《公主 POP-UP》,回家還對 16 提起好幾次。)
【愛拍照】
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初體驗、二訪雙層觀光巴士,兩回合鹿鹿都拍了許多照。現在連吃飯都會跟馬麻一樣,相機先食。
像是吃大戶屋的時候,菜上來我沒怎麼想拍(因為這個月我已經吃第三次大戶屋了,到底有多喜歡啊XD),鹿鹿倒是說:「哇,餐具好可愛!先借我拍一下!」
【關於打小孩這件事啊】
當我們路過了樹上掉落的樹枝,妳指著它對我說:「○○○說他們家都用這個來打●●●!」
也許是下班太累太煩躁了吧,我非常反感的反射回應:「那打完以後妳有覺得●●●有變很乖嗎?」
「○○○說不乖就是要打!」妳說。
「我想妳也會希望我們好好跟妳講吧?」我說。
以前參加過一次人本的活動,我對於不打孩子的約定覺得非常艱難。不過我後來不喜歡人本,不是因為我無法不打小孩,是因為我覺得朱台翔在演講中太強調孩子的感受,而忽略了共處的大人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互相尊重」的環境。
喔,離題了。
至今我也還是可以理解,大人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會使出最後手段:打小孩。
在諶淑婷〈我想成為一個不說「我是為你好、等你長大就會感謝我」的母親──讀《童年會傷人》〉這篇裡提到:
「上層腦成熟較晚,幼兒行為常常是由下層腦控制,但孩子的每一段生活經驗都會影響大腦發展,變成未來生理反應的一部分,所以當我們責罵、體罰孩子,將孩子關在『冷靜角』處罰,在孩子尖叫時以更大的聲量怒吼蓋過去,其實正是在訓練孩子的下層腦,而非能理性思考的上層腦。」
「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不說『我是為你好』、『等你長大就會感謝我』的母親,育兒讓我重回自己的童年經驗,孩子比父母清楚何時想睡、是否飢餓、自己的內在和需求,我一點也不擔心孩子因此不尊敬我的權威,如果那是因恐懼而起,我寧可不要。我期盼的,是更和諧的親子關係,能察覺並包容彼此的情緒;是讓孩子明白,父母並非永不犯錯、沒有弱點與缺陷,而是和他一樣有各種情緒,會傷心、難為情、恐懼、失望和沮喪,但沒有人應該被否定感覺或冷嘲熱諷。」
我還是想要儘量找到方法,遠離我們幾個大人自己曾經遇過的各種陰影。
這個月是情緒更加暴起的一個月。親子之間衝突不斷。
我又想到之前讀到別人轉貼的,柯琳.歐葛蕾迪《給當媽的妳 遠離情緒陷阱》,「終止情緒化之舞最簡單的方法,是百分百承擔妳在這場鬧劇中的責任。相信我,在媽媽們的內心深處,是想要將一切責任都推到女兒的身上。審視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如何讓戰爭升級,這需要真誠、勇氣和憐憫之心。或許妳的動機是好的,但妳卻讓戰爭的火焰愈演愈烈。好消息是,只要妳和女兒之中有一個人做出改變,整個狀況就可以得到改善──但那當然不可能是妳的女兒,青春期階段本身就是情緒化的。所以女兒需要妳來引導,因為妳的大腦已經發育成熟了。」
好難啊。儘量努力了。
有人說 Terrible 2 & Horrible 3,好好奇四歲有沒有類似的說法,結果查到 "What's worse than the terrible twos? The ferocious fours!",馬上聯想到一頭小暴龍在原地吼吼大叫。(也有人說是 "Unbelievable 4" 啦)
之前我對小麋鹿說,生氣的人就像是無法控制情緒的小獅子,遇到小獅子的時候不要傻傻把跑過去被咬,想想我也真需要她給我個暴龍迴避指南啊。XD
Denny 說到他弟弟因為從小一直穿哥哥的二手衣,所以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從來不讓孩子穿任何一件恩典牌。
前幾天寫文章介紹到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張慧慈,收集了我之前看到她的學生說她會請學生去觀察父母在玩具店怎麼左右孩子的選購,我想到我因為很討厭長輩對小孩說「女孩子玩什麼車、玩什麼工程玩具」(可以舉更多例子 you know,我就省起來了),所以反而有點排斥給小孩太粉嫩的公主類型的玩具。
不能矯枉過正,還真是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