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田尾菁芳園

週日和小花一起去看淑婷的寶寶,路上隨口聊天時,我提到鹿鹿長大了,母女之間衝突越來越多了,有時候滿傷心的。小花想了一下,「也許是因為之前太理想化了吧?」

一時之間也很難解釋詳細,不過誠如小花所說的,完美的關係是過於理想化的。

我想到前陣子在 twitter 上看到有人轉了一個連結《「父母皆禍害」小組十年考》,裡頭提到許多人在長大後才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對自己並不友善,「家庭問題最令人困擾的地方在於:在大多數人的經驗裡,原生家庭是個人成長唯一的家居環境。沒有人知道別人家關起來的房門後,是怎樣的生活。許多人都曾表達過『看到別人父母,才知道原來我媽媽很過分』這樣的意思,有的人上學讀書開始醒悟,有的人直到戀愛才體會到『正常』親子溝通的狀態。」

 

 

文中也提到父母不允許子女畫出界線,包括物理上的房門、身體接觸、甚至是情緒的界線,以至於情緒勒索情況嚴重:「更普遍、程度差別比較廣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操控欲。不論多大的孩子,每天穿什麼衣服出門,幾點回家,跟什麼朋友交往,都要受到父母嚴格的控制。當子女自我意識成長的時候,反抗在所難免,會發生各種衝突。比較典型的一個現像是父母不允許子女關上房門;門始終沒有裝鎖,或者衝突中,門鎖被父母損壞。不可以鎖閉的房門,代表了你在父母面前沒有隱私,不可以拒絕,不可以迴避,這對個人身份認同、自尊和自信的養成,有持久的破壞影響。」

作者認為有個群組讓人可以直紓內心是健康的,雖然這些看起來很歪的討論會讓有些人受不了,但看得見自己內心的陰暗,才能見到光──「在講述中,大家直面(直接面對)自己的感受,將深埋心底的黑暗記憶擺到明處。只有在這個小組裡,對父母的憤怒、抱怨甚至敵意,不是『忘恩負義,大逆不道』,痛苦經驗和感受得到承認、同情──『我懂得你的感受,因為我也曾有過同樣的想法』──,很多人曾表達過因此感到的溫暖,這也是療癒的開始。」

我認為『孝道』是個過時的概念,很多時候政府為了推卸社會養老責任在刻意宣揚這樣的價值觀。父慈子孝是最理想的社會形態,親人們最好是相親相愛,守望相助。但父母跟子女長期衝突,有控制關係,無法和諧相處的時候,子女有沒有權利逃離?」

我記得曾有人很及時地註冊過一個小組『子女皆禍害』,倒想要反駁一句:子女並非天生禍害,直到孩子成年之前,在親子關係中,子女都是處於絕對弱勢的地位。這種代際的對抗關係,是以父母為主體,漸漸養成的。」

完整文章請見豆瓣網站《「父母皆禍害」小組十年考》

 

同一天也剛好讀到王寶莉老師的文章《老師,我改姓了!從戶口名簿讀懂孩子的心》,文中提到她任教的學校中,有些孩子的戶口名簿裡有複雜的遷出遷入記錄,孩子們可能因為父母的婚姻狀態改變而改了姓氏,有時家長也未必是小朋友的親生父母,王老師更需要細心留意,避免說出不該說的話、或是狀況外地詢問現任家長孩子的童年趣事。

王寶莉老師的班上有個狀況特殊的孩子,父母多年來都懶得去登記結婚,一直到小孩小學六年級了才結婚、讓孩子改姓父姓(原本因為未登記結婚所以「父不詳」),進而讓孩子覺得不悅、自卑。

又讓我想到林希陶臨床心理師的文章《兒童也會有壓力》,裡面提到父母重修舊好、傑出的成就、生日派對這些看似正面的事件,也對孩子是有壓力的。從這角度看,也許父母皆禍害,我們每一吋釋放愛意的行為,都是在行善積德,將功贖罪。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log365challenge
    全站熱搜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