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比我們想像中更常出現在我們生活裡:有的人是大吃大喝發洩情緒、有的人是追劇追到三更半夜排解壓力,有的人是反映在身體的各種症頭諸如胃潰瘍、肩頸僵硬⋯⋯
當我們忽略了輕微而不自主的壓抑,當這個意念越來越深重,等到我們意識到,它已然成為壓力。
為什麼需要處理壓抑呢?把暴走的情緒抑制住,看起來風平浪靜,不是證實自己很有 EQ 的行為嗎?但是,臨床心理師蘇益賢在書中提及:「當一個人很認真在壓抑時,當下反而沒有足夠的『大腦資源』可以妥善處理現況」(p.94),用我的行業來解釋,大概就像是電腦病毒發作了,CPU 和記憶體都被挪去執行病毒了,沒有辦法再讓人正常使用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吧!
書中益賢也反覆提到,壓抑不是一種病,「壓抑本身並非絕對不好,這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的一種因應策略,在彈性而適度的使用下,並無大礙。我們會壓抑,是因為壓抑曾經有用」(p.99),他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面對負面想法與情緒,不要「壓抑」,而是練習「接納」。
壓抑與接納的差異在於,「壓抑」是試圖把情緒關起來,視而不見;但「接納」卻是看見情緒、也不處理情緒,不隨之起舞、卻也不宣洩,就與它共處。看起來超玄的!所以書中益賢也提供「專注力的練習」,鼓勵人這麼做:
- 觀察自己的想像力舞台上飄過的意念,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 不要評價任何感受,感受情緒的流動,專注地練習「放下」。
- 分心是一定會出現的,我們要訓練的正是知道自己分心時,如何再回神。
- 不用力、不反應,隨遇而安,不急著做出反應。
- 每次練習都當作第一次,放下期待,允許每一次的練習都可能有各種反應與結果。
- 持之以恆,在情緒來臨時才能真正有機會正確對應。
「面對情緒,我們要做的不是根除,而是調控情緒帶來的能量,將之引導到更有建設性的行動上。」(p.158)
最近網路上很流行「佛系」,就是不處理、不去想,事情自然會達成。在心理師想對你說粉絲頁上,也有提到接納力練習是以正念為基礎設計出來的。
「情緒管理並不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人;而是有能力在情緒出現時,用有智慧的方法來處理它。」(p.164) 讓我想到周育如老師在線上課程提到的,要有情緒,才是有滋有味的人生,拿掉情緒,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但卻反而讓人覺得人生無味,導致自殺率增加。
我非常喜歡結語裡益賢的這段話:「改變很困難,是因為它本來就很難,不是因為你不好」(p.245),這也是很多人在做心理上的調適時容易覺得受挫、覺得練習無用的瓶頸。要破除思考的慣性、採取新的對應策略,是需要一段時間練習的,任何時候都是永不嫌遲的開始,多多累積,假以時日,就能回頭看到面目嶄新的自己。
推薦給想要緩解內心壓抑的你!
書籍資訊
- 書名:《練習不壓抑》
- 作者:蘇益賢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頁數:248
- 開本:15 x 21 cm
- ISBN: 9789571373102
- 售價:NTD$300
相關連結
- 練習不壓抑——傾聽、表達與解壓工作坊
- 基礎篇第一場 2018/05/05 (六) 10:00-12:30
- 基礎篇第二場 2018/05/19 (六) 10:00-12:30
- 進階篇 2018/05/26 (六) 10: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