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日當天投票完畢後,我在信義安和捷運站看到借書機,好奇走過去看看有什麼書,借了一疊,其中有一本是《當焦慮來臨時》。
書在借書機裡,連文案都看不到,只能從借書機介面看到封面、書名、作者等超基本的資訊。對我來說真像扭轉蛋,打開書後發現,《當焦慮來臨時》的重點是如何面對喪慟伴隨而來的失去與焦慮,而不是生活日常裡的焦慮。
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本書挺切合我的需要。一直以來我是滿容易焦慮的人,總是會想著還沒發生的事而做好兩百萬種防範,對某些樂天派來說,我就是個戶籍登記在杞國的人。在書的開頭我就看到完全是形容我的段落:
「關於焦慮我有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焦慮會讓人上癮。不斷擔憂一件事會讓我們以為自己是在預防它的發生,但實際上我們不過是持續強化警戒心,而讓自己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選擇保持警覺而非放鬆戒心,會讓你覺得可以為擔心的事做好準備,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時時處於警戒狀態會讓人筋疲力竭,也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當焦慮來臨時》p.37
該如何面對焦慮呢?之前 W 曾經提過,如果寒流降臨,外頭變得很冷,而我們仍然需要外出,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思考怎麼把寒流趕跑,而是找其他的策略,例如把禦寒衣物穿得夠多夠暖,帶著暖暖包。
即使來到了悲傷五階段較後期的階段,人仍然會感受到焦慮沮喪等種種負面情緒,但我們面對焦慮來襲,可以嘗試著定義焦慮、把自己和這樣的情緒隔離開,減少受影響的程度。
「對有些人而言,即使走到接受這個階段,依然會不斷經歷沮喪或焦慮的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事。重點不在於擺脫這些情緒,而是學習如何管理這些情緒,不讓它們掌控我們的生活。」——《當焦慮來臨時》p.76
有時我們會受到身邊的事件與壓力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停下腳步,稍微抽離,不陷進焦慮的漩渦裡。
「檢視什麼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一旦你發現自己不斷出現某些念頭,請停下來問問自己,這麼想對你有幫助嗎?如果沒有,是時候拋開它們。」——《當焦慮來臨時》p.158
我們感覺到我們的情緒起伏流動,但適當地停下來,切開我們與它的距離。
對於處理內心泉湧的焦慮,作者建議可以寫日記,單純地以流水帳記錄下自己情緒的內容,把內心的感受傾倒出來,不需要重讀一次。
「記住,沒有人會去看你的日記,甚至你自己也不需要重讀。(不過有時候回頭看看這些日記,你會看見自己在這段悲傷歷程中有多大的變化與成長。)這種日常的書寫只是一種宣洩的方式。當你處在喪慟中,日記就像是一個容器,容納你所有的痛苦和恐懼。把情緒化為文字寫在紙上,你會發現自己更能夠平靜地度過每一天與他人的交流互動。」——《當焦慮來臨時》p.202
經驗使焦慮的人更早開始戒備,書裡幫助容易焦慮的喪慟者點出這個事實:
「當我們深陷焦慮的水深火熱中,往往會變得小題大作,誇大壞事的可能性。⋯⋯這是因為最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你所愛的人死了。事實證明可怕的事情真的會發生,所以你自然會開始擔心更多可怕的事情將要發生。
第一章談到重度焦慮的人傾向保持高度警戒的狀態,因為他們害怕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生不好的事,這樣的思考模式導致災難性思維的惡性循環。而認知行為治療教導我們如何偵測並推翻這些被誇大的最壞可能性。」——《當焦慮來臨時》p.220
為了打破「曾經真實發生過可怕的事,所以可怕的事真的會再發生」的思考,書中建議以認知行為治療改善認知扭曲,慢慢地調整對事件的看法,使得焦慮的想法慢慢收束。
對敏感的人來說,焦慮是一頭巨獸,啃噬我們的內心。
松江南京田村正和曾對我說,「我追求情緒的豐富。好的情緒,脆弱的情緒,我都接受它。我接受它,但我不是我的情緒。」
我覺得書裡的這段對我而言是類似的道理──
「雖然我的思緒就代表了我,但是突然間我意識到有部分的我與我的思緒分離,成為思緒的觀察者。我領悟到那些想法不過就只是——想法。它們不代表整個我。」——《當焦慮來臨時》p.240
想到多年前強者我網友林邦泥說的,「情緒來了,就讓我們看著它流過去吧。」
我是我,我的思緒代表了我,但有時我從我的思緒抽離,看著情緒之流從我眼前奔流而去。水聲嘩嘩,感受得到濺起的水花給我的涼意,但我不會隨之流動。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