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對資管系大學部一、二年級的學生聊我怎麼做職涯規劃。因為週三確認參與後,週六就要出席,題目與內容就直接由前陣子的同名文章《[日記] 給從前的妳:穿越冰山,找到妳的熱帶島嶼》發想。

 

因為和上一次向大三、大四學生演講的時間距離很近,來不及準備全新的內容,內容有些地方有重複。如果想看上一次演講的內容可以參考:[上班計畫] 從這裡,到那裡,我的攻城師之路:Veronica Lin 。

一如「投資理財有賺有賠詳情請見基金公開說明書」,生涯規劃有成有敗,決定人生之前請先閱讀他人血淚史。而我雖然提供我的經驗,但說實在的我也不曉得這經驗能不能被複製。網路上有一段常被轉載的文字,說到所謂白手起家的富豪背後可能隱藏的潛在條件:

「比爾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筆大生意。
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而且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我也不確定我在老師們眼中值得分享的經驗,有多少促成我成就的背後因素(譬如說我有很強大的丈夫,幫我審閱履歷表,哈),應該要列入前提。但我還是想鼓勵現在還在校園的學生,即使你不是富二代、你不是知名校系的學生,還是有很多美好的可能,在未來等著你的。

 

那麼,就來看看我從工讀生邁向工程師之路的過程吧。

 

【別擔心,花時間慢慢想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吧】 

如果跳上時光機,回到十八歲那一年,我想十八歲的我應該會問我:「成功的人是不是都很了解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

很多人會想:「成功的人是不是都很了解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

十八歲的我,曾經不停問著學長學姐類似的問題:未來,到底該去何方?該做什麼樣的選擇?

成長過程沿路上就是不停地看到各式各樣的模範典型——愛迪生小時候就很愛發問、強烈地喜歡科學實驗;莫扎特小時候就能夠在歐洲各國巡迴表演。不說那些遙遠的上個時代的人,就說眼前的學長姐們,大家看起來也都好清楚明白自己要做什麼哦。

  • 玩社團玩瘋的阿嫺學姐,除了寫得一手好詩,也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研究資歷,到了大三時很清楚自己還想要繼續升學,所以奮力地準備了厚厚的備審資料,一舉考上清大交大;
  • 唸農業經濟的小a學長,在課程之中探索出自己對經濟的強烈興趣,早早就立定目標要考企管所,進了碩士班隔年就確定直升博士班;
  • 大學聯考失利的布萊恩學姐,在研究所甄試時漂亮地一口氣考上許多名校;
  • 看起來總是很悠哉的 Gloom 學長,平常並不像其他學長姐那樣辯才無礙、光芒四射,考上碩士班後,我們的學校就在附近,他繼續用他和緩的口吻,拯救我差點被當掉的資料結構與演算法;
  • 升學之路無往不利的 JC,笑著說他不喜歡寫程式、熬夜 debug 整學期後鍵盤都打到出油發亮,總是能夠簡單清楚地陪著大家解掉一題又一題程式。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好有才華、好聰明、好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而我,為什麼唸完了大一,卻還是看不出來,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在資訊管理系唸到畢業呢?

三十二歲的我,想拍拍十八歲的我,告訴她不要慌。如果日後的自己算是有達成先前的自己設定的目標、算是有一點小小成就的話,那麼,我想告訴十八歲的我:其實有更多貌似成功的人,其實不知道他們未來會去何處。像我自己啊,人生也沒照著安排走過。

如果你認為我算是有一點成就的話,那我想說的是:「很多成功的人其實從來不知道他們未來會去何處,像我的人生就從沒朝我想像中的方向走。」

為了證明「人生沒有照安排走」,就來說些遙遠的當年勇吧:

  • 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ㄅㄆㄇ都不會拼,全班學習進度最差的那 10% 裡就有我呢(揮手)。但是後來,作文比賽、字音字型比賽,我常拿前三名。
  • 高中三年,每一學期數學都鐵定補考;到了要升學時,在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裡,連著考了兩年,我的數學都是近滿分的。
  • 大學時微積分修了三次、英文也被當掉過,也曾經出現在導師手上的三二預警名單上。這樣的我,也是能如期畢業,還考上研究所啊。 XD

倒是小時候好傻好天真,以為喜歡寫作,就可以唸中文系了。重考時向媽媽提到我要考中文系,被簡單的反問個幾回合,就被打倒了──

某草:「欸,我想要唸中文系。」
草媽媽:「唸那個以後畢業妳要幹嘛?」
某草:「我可以出書啊。」(那時已經出了人生第一本書,也有一些投稿獲刊的經驗)
草媽媽:「妳每個月都能出書喔?」
某草:「也是喔。那~我可以去賣保險?」
草媽媽:「可是妳不是商業類的嗎,那妳唸商科不是也可以賣保險?」
某草:「也是喔!!!」

重考時,因為已經清楚「原來唸大學是這麼一回事」,考前都會研究了目標校系的課程表。我觀察到有些中文系的必修課有我自覺寫不好的書法、有些得修我沒興趣的古典文學。我只是喜歡寫自己想寫的題材與文類,並不想為了拿中文系的學位,而在這些事情上頭花時間。想一想,我當時所謂的夢想,好像並沒有深思熟慮過發展的可能。

小時候好傻好天真,以為喜歡寫作就可以唸中文系了,長輩隨口問幾下為什麼要唸、畢業後要幹嘛,就被打倒了。 XD

 

【從消除排斥感開始,培養興趣與專長】 

放棄唸中文系之後,回頭思考自己到底有沒有這麼排斥資管系的課程?我發現我對網站前端技術還滿感興趣的!

當時想要多學一點 JavaScript & CSS,想透過這兩項來加強頁面排版與互動。以前年紀小不懂事,不知道世界上有 firebug  這種好物,都是傻傻的打開原始碼來一行一行找、慢慢追到上游程式。剛好當時學弟 Jay 也有類似的興趣,我們常會看到網站上令人驚豔的效果後,互相討論如何達成這樣的效果、分享各自查到的教學文章。(我寫過 Jay 的專訪,有興趣看他怎麼培育自己走上工程師之路的人可以看這篇:《[上班計畫] 在就業網站找到職業技能樹:Jay Yang》 )

現在,要偷師別人網站的 JavaScript & CSS 更容易了!以 Chrome 瀏覽器為例,點選右鍵,選擇「檢查元素」,就能直接跳到原始碼裡該 HTML 物件元素所在的行數,還能看它的 CSS 是如何設定。

身在這個時代,想要學東西其實管道超多,像想成為前端工程師,從 chrome 的 developer tool 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了。

很多人會抱怨學校教得不夠多、沒有自己有興趣的課,所以蹺課抗議⋯⋯也許因為我大學時是靠就學貸款唸書、平時也沒有零用錢吧,我總覺得如果要找理由蹺課,那就不要浪費學費來學校了。課程裡如果覺得老師教得不夠多,自己還是可以多去吸收相關知識。

至於有的人會說,為了日後升學或求職,想修一些分數甜的課程、甚至用與專業完全無關的通識來拉高平均。我的經驗告訴我,日後升學時遇到的教授、或是求職時的人資 (HR)、面試官,他們都不是笨蛋啊,你做這些分數上的潤色,他們都看得出來。當他們從你的成績單看不出你的興趣與專業,這樣的成績單,分數再高,也沒辦法對你這個人有加分效果。

我大一時就被當掉了英文課,並沒有特別喜歡英文。但我很確定自己以後不管是升學或就業,一定要有一些我敢拿來和別人提起的能力。

所以,當全班同學都選擇跳過系上的英語檢定標準、直接修替代課程,我則是從大三開始買書自修考 TOEIC,光是在畢業前考了三次。反正在校期間,只要 TOEIC 分數有進步,學校就有補助考試費用。

不用花自己錢考試、又能拿這張成績單去面試心目中的好工作,對於有經濟壓力的人來說是多麼夢幻的選擇啊。

無論是想增長基礎能力或專業技能,想要進步也不是很難。只要「不排斥」,就是很好的開始了。

 

【逃離低薪地獄:不要花時間在學生時期的打工上頭】  

大學時,老師們多次勸誡我,希望我不要花時間打工,多花一點時間在學校課業上。不是對著全班說的,而是在私下與我聊天時,也特別提到這件事。

那時我覺得,可以的話,誰想要一直打工啊!時薪只有 66 元(當時的勞基法最低薪資), 加班沒有加班費,老闆就連幫我投保勞健保都是能躲則躲、我主動提出要加保還把他本來應支付的雇主負擔轉嫁給我,這種就業條件,要不是因為窮到快吃土了,誰願意花時間在這上頭呢?

但是,十年以後,我反而站在這裡,對著我的學弟妹們說:欸,如果可以的話,多花一點時間在學校課業上,不要去打工。

噢,相信我,我不是那種「你沒飯吃可以去買皮蛋瘦肉粥、一個便當吃不飽你可以吃兩個」的現代晉惠帝。

我大學時期每日工作六小時,如果當天有進系上,還要再花上將近兩小時的時間來回通勤,剩下來的時間除了吃飯洗澡睡覺,能留給上課、寫報告、唸書的時間,微乎其微。而我大三時因為沒有經費可以補習,是得靠自己爭取好成績,才有機會拿到甄試入學的門票的。

是把我過去的年薪攤開來畫成圖,我發現,我當初只要認真一點栽培自己,畢業後就能賺上幾倍的錢,實在不需要對於「拿父母的錢唸書」這件事有太高的罪惡感,因而急於一時去打工。累積更好的自己,是脫離低薪地獄的最佳解;反過來想,如果把自己留在低薪地獄裡,才是對父母的退休生活最大的壓力源啊。

可以的話,我不鼓勵在校期間把太多時間花在打工上頭,因為投資夠多時間在自己的專業上頭,未來能爭取到較好的薪資,其實很快就把打工期間的那一點小錢賺回來了。(不過前提是「可以的話」⋯⋯)

如果你對我說的「低薪地獄」還是沒有什麼感覺,可以看一下噗浪 (plurk) 創辦人雲惟彬的「低薪陷阱」,思考學生時代的低薪工讀到底值不值得。

 

低薪陷阱就是當你花越多時間工作,你就會越依靠它來生存,因為你根本沒多餘的時間尋求其他的機會脫離這種狀態 如此循環下去。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大家辛苦加班,然後再把錢浪費在補償損失的睡眠/吃飯時間。這也是為什麼窮人在醫療方面的支出比富人更多。唯一逃...

Posted by 雲惟彬 on 2012年12月13日

 

 

【你的工作,要具備你想要的價值】 

美好的生活不會憑空而來。就算是中了大樂透,也要有投資理財的概念,才不會坐吃山空,迅速被打回原形。

工作也是。要花點時間累積自己的能量,才能夠在這一行待得久。

準備演講簡報時,我本來想畫一張時間軸,來表現我有多麼熱愛讀書學習這件事。但把時間記錄下來以後,我發現重吃重睡眠的我,根本不會犧牲吃飯睡覺的時光,扣掉睡眠這一大塊時間後,其他的時間,大部分都貢獻給工作了。

我這才意識到,根本不是我多麼把握我上班前、下班後的時間。而是我很幸運的留在我喜歡的工作崗位,一邊上班,一邊研究自己喜歡的事物,所以才有了「我好熱愛讀書學習」的錯覺。

我並沒有花太多額外的時間在學東西。 

反過來說,我倒覺得,在選擇工作時,要想清楚這個工作能不能帶來你想要的生命價值?如果你很缺錢,這份工作能給你夠高的薪水,那很好;如果你有想實踐的理想,這份工作能滿足你,那也很好。

既然工作會佔據人生那麼多時間,那就選自己覺得值得的。

本來想要舉例我花多少時間在學東西上頭,但赫然發現我花好多時間上班⋯⋯這時就反過來想另一個問題:如果上班不能帶來我想要的價值(例如成就感、例如金錢),那是不是應該做別的選擇?

 

 

【工作的前景,來自於你想要怎樣的風景】 

每個人面對要選擇從事哪份工作的原因不同:有的人是剛出社會、有的人是純粹不喜歡前職想換個地方、有的人是因為家人生病需要能夠有時間照顧、有的人是因為要結婚了希望婚後能兼顧家庭、有的人是遇上了無薪假但是需要穩定金流、有的人是產業變遷了害怕被淘汰所以趕快棄船⋯⋯

如果問我,「學姐,妳覺得畢業以後做哪一行,前景最好?」

我會告訴你,欸,我不會算命擲筊,我也不知道啊!

拿我自己應徵過的工作來說吧。以前我就課本與網路上收集到的資訊,會覺得新創公司 (startup) 很捨得給,當研發工程師 (RD) 的薪水又會比測試工程師好,而系統分析師 (SA) 的位階比工程師高,薪水應該也會更好吧?產品企劃這種職位聽起來工作很軟性、很容易被取代,薪資應該不怎麼樣?

但是,我實際拿到 offer 時,給我最高薪水的是某外商公司的測試工程師。

會影響薪水的因素太多了:公司規模會影響公司願意給的薪水基數,而工程師到底是公司的成本(甚至是賠錢貨)、或是金雞母,這就影響公司願意給的倍數了。 

很多人會擲筊問別人「哪一行比較好」?我覺得這問題太難回答了。

我在這些年發現很多人喜歡問別人,要選哪份工作比較好?但就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選哪份工作才好,只有你自己最知道。設想幾個情境吧!

  • 去新創公司最怕老闆突然不想做了,辦公室退租火速結束營業閃人,留下房貸還沒繳清的你。
  • 家人身體不好、或是小孩需要有人接送,你想要有彈性上班的工作,於是你選擇了業務或外勤,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彈性。
  • 有的人說當測試工程師不好,沒有前景可言,還是當軟體工程師或研發工程師比較有發展性。可是,如果股王給你股票 (RSU) 請你去當測試工程師,看在股票隨便變現就能值上別處的幾個月薪水,你可能又會重新考慮了。

每個職缺能帶來的價值,其實難以定義,可能背後還有沒說出來的條件,要怎麼選擇,只有你自己知道。

該怎麼選擇自己的職涯發展呢?

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不必擔心未來該往何處,就以當下的狀態,做最好的選擇。

我去演講當日,也不知道自己走下講台後,晚餐要去哪裡吃?也許我花很多時間想好,但是等一下店家公休、或是我爸媽不想要去要我選別間、或是我自己忽然沒胃口⋯⋯選工作也是啊,有那麼多變因拉扯著,誰知道要怎麼選才會最好呢?

我推薦大家讀台師大物理學系陸亭樺副教授的《在霧裡踏上物理這條路》。她是我小學時的學姐,曾經在學校的活動裡獨奏過,琴藝非常好,但是後來也沒有走上文史哲藝之路,她在《在霧裡踏上物理這條路》這篇文章裡有詳細談到她的心路歷程,非常推薦給對未來感到困惑的人閱讀。(如果有時光機,我會把這篇文章轉寄給十八歲時的我自己,哈) 

推薦大家讀陸亭樺教授的「在霧裡踏上物理這條路」,圖片是她喜歡的雷射模態

這頁簡報底下的圖,是她主持的實驗室的研究主軸的雷射模態。我不懂雷射模態是什麼,不過這個圖讓我想到泛科學網站教大家怎麼用方程式寫春聯⋯⋯身為一個微積分一修再修的人,雖然以前也很常聽同學說「會微積分有什麼用,你上菜市場又不會用它來算數」,但是在這種情形下就覺得,欸,數學很有用啊! XD

而且,我因為數學太差,在資訊安全的實驗室時,根本沒辦法參與需要用到數學的題目;當工程師時,也沒辦法靈敏地設計更好的演算法。雖然說數學不好還是能當工程師,不過還是忍不住會想,這部分能力如果再好一點,也許就可以少吃一點苦、少一點限制吧?

 

【花時間準備最好的自己】  

在 saygogo 的《Re: [問卦] 月薪領不到3萬的人真的這麼多?》這篇文章裡劈頭就說到,「該讀書的時後讀書,該選科系所你就好好選,該洗學歷就去洗一下,雖然洗完後還是會有一群血統論者或自認為貴族血脈者嘲笑你是洗來的,但洗一下總是好的。」

之前有學弟問我建不建議考證照,我回答一個他可能覺得我有說跟沒說一樣的答案:「有錢有資源就去考吧,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

說實在的,人生並沒有人可以跟你擔保你唸了哪間學校、考了哪張證照就一帆風順直攻人生勝利組。不過,就算在批踢踢想當專業的五樓,也要先蓋樓啊!

2001 年全智賢演了《我的野蠻女友》紅透半邊天,中間有一段時間她忽然沒了聲音,但 2013 年她又以《來自星星的你》大紅大紫。以她的例子來說,她這些年把自己的外貌保持得非常好、也有精綻的演技,這些都不是幾天內砸錢做個大整型、或是突然去密集地上個十天半個月的演技課程就能達成的。

可以的話,把時間與金錢拿來好好準備好最好的自己吧!

如果要對十八歲的我自己設定期許,我會希望她不要執著在「如何製作漂亮花俏的簡報」,而是要有能力做出像簡報藝術烘焙坊那樣專業的簡報。明快,清楚,達到溝通訴求,這才是職場簡報的目的。 

可以的話,就更早開始學點什麼吧!像我到了研究所才透過同班同學 Willie 認識正規表示式 (regular expression)、除錯工具 (debugger)、開放原始碼專案,如果能更早就接觸這些東西,也許就能更早做出點什麼了。想想能有像 Willie 這麼強大的朋友真是幸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的財富與智慧, 是你身邊六個人的平均值。」很幸運能交到好朋友,我也希望日後我能在素質上升之後,也變成別人的益友啊!

 

 

寫下這篇文章時,我腦海常出現剛畢業求職與轉職時的履歷表。剛好在發文的今日,看到洪士灝老師的這則貼文,就一併附上當作一點補充資料吧。 :)

 

上週幫Facebook來台大徵才的朋友,首先強調台灣學生找國外公司求職時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不會製作合乎規格的履歷表,在第一關就被人資部門刷掉了。很多台灣的大學生、研究生,以為求職的履歷表,應該寫上性別、出生年月日、血型、身高、體重...

Posted by 洪士灝 on 2015年5月19日

 

 

 

上一次一樣,以下記錄大家問我的問題,希望有類似問題的人也能做參考囉。

 

Q: 我對寫程式沒興趣,畢業後想要轉行做設計。

A: 不管要做什麼都沒問題,想轉行也永不嫌遲。但要如何證明你可以辦到?

我會建議先想清楚,想換到別的職類,到底是想逃避現在所身處的戰場,還是因為自己真的非常有天份或興趣。確定要轉職後,就是累積自己的作品、培養自己的能力。

我非常喜歡的設計師 Kit 曾說過:

「某 K 大學唸的是歷史系,後來在外商當 UX Designer,所以結論是某 K 可以,自己一定也可以!卻忘了某 K 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美術比賽冠軍…設計的血液早已在某 K 的體內根深蒂固,做設計師對她而言根本不是『轉職』,唸歷史系才是。」

想多認識設計相關的職涯發展可以讀 Kit 寫的這兩篇文章:

 

Q: 我對某科目/某種程式語言有興趣,但是現在學校開的內容不夠深,我打算考研究所,繼續在研究所裡學。

A: 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學特定的科目,想要得到學習資源(好的老師、好的教材),那麼網路上、補習班都有很多選擇,現在就可以去擁抱這些資源,不用等到一兩年後考進研究所再說。

根據我自己個人的經驗與側面觀察他人的心得,所有「以後有機會我會好好充實」的科目,幾乎到後來還是不會好好把握。(老實說我自己就是這樣啊)

你得要有使用這項技能的場合、或是強烈想要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才會學習新事物。我覺得最理想的環境就是上戰場!找一份和你想學的目標相關的工作或實習!

 

Q: 我覺得現在學校的程式語言教得太簡單了!學完以後畢業真的能找到工作嗎?

A: 很殘酷的現實是,老師必須要考慮全班的水準,而我們並不是名門大校、學生也不是每個都 IQ 180,所以老師自然會設計比較簡單的作業與考題,以免你的同學們挫折感太高。

如果你對這方面真的很有天賦、很有興趣,有很多資源可以使用。比方說喜歡寫程式、想挑戰更多題型,可以去解 ACM (美國計算機協會)的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 (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ICPC) 的題目,或是去 open source 社群找找有沒有你想要去完成的工作,例如零時政府就有很多待補的坑,你若有心要做,永遠不缺待實做的題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職涯規劃 career path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草 的頭像
    小草

    熱血青年很向上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