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會想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或是不要什麼。
今年的我最想要的,是好好地與自己相處。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很想要成為一個從眾的人。敬業樂群,聽話安靜。
可是我覺得這樣沒有特別快樂。
「因為妳是一個好相處的人,所以請妳馴化成我想要的樣子。」
「因為妳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所以請妳把妳所擁有的資源全部繳納出來。」
到了三十五歲,盤點一下,完全沒有「吃虧就是佔便宜」的感覺,反而明顯地感到強烈的剝削。
我有我想照顧的人事物,我有我想要的人生目標。我不想要總是配合別人。
開始有了這樣的意識。我想要往前進。
我討厭有的人在聚會時自顧自的在餐桌上無止盡的講著自己的電話,被公務纏身我還有點同情,但開始與電話的那一頭閒聊起來,就讓我不禁納悶:那我們為什麼要約出來呢?我很忙喔,不需要誰幫我殺時間唷。
於是開始婉拒那些毫不在乎的人,把時間留給真正在意的人。
另外是關於「付出」這回事。
小新曾經對我某時期的人際碰壁感到不可思議,「妳是個人人好的人,很難想像有人會這樣對妳。」
現在想一想,追求「成為一個好人」,實在是太為難自己了。還是「成為一個能和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比較務實。
回想起來這五年多最大的收穫是更相信醫學對人類生命延續的力量,以及,認識了社會學家與心理師之後,相信這世界還是有很多科學無法直接分類,需要考古一樣地追溯脈絡的事物。
當 W 對我說,可以試試看更堅持一點、更劃清界線一點。
我坦然地說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做不到,他問我為什麼,在我回應之前,他問我,「會害怕嗎?」
彷彿針尖刺破氣球,我眨了眼,「是啊。」眼淚掉下來的同時,W 迅速把面紙盒放到我眼前。
這也是五年多來的收穫吧?這麼清楚我接下來的反應。
W 說了許多,最後簡化了結論:就是愛自己。
「太難了,怎麼跟『自私』區隔開來?」我覺得正中要害,但卻不知如何突圍。
「對既得利益者來說,妳開始照顧自己,他當然會指責妳自私。」
讓我想到我在颱風天前夕的午後和唐的對話——
「因為妳心地善良,所以妳會一手包辦,妳會很容易 burn out,一旦妳 burn out,妳就會被指責心地不夠善良。」
『噢,還是我改名叫 Cindy?』
回過頭來我和 W 的對話裡,W 說,那就用愛妳女兒的方式來愛妳自己吧,「想想妳都怎麼觀察她的情緒,怎麼處理她的困難,用一樣的方式照顧妳自己。」
他也建議我做準備,但不要準備得太多;找人談,但找個穩定而不會躁進給建議、或跟著一起情緒上來的人。
「妳是一個會準備得很周延的人,但是我覺得妳已經準備得夠多了。」隨著年齡增長,我看到 W 臉上的表情紋更深了,「不要擔心失敗,那只是與妳預期的不同,知道發生的時候可以怎麼處理就好了。妳不可能完全準備好。妳自己可以想想看,這幾年來妳的立場擺動過多少次,處理方式也變過好幾回。」
不知為何我忽然很放空的想到,新的 iPhone 發表了,Denny 說妳可以選最大容量最大尺寸的那支啊,「反正妳手機都用很久,等過幾年妳就老花了,就不會嫌手機螢幕太大了。」
對喔,已經不算太年輕了啊。
打從 25 歲開始,一直很希望自己到了 40 歲開始臉上長出明顯的紋路時,可以是個沒有表情時看起來算是放鬆的人。
意識到自己開始被當成長輩了,在看著物理治療所的鏡子做矯正運動時,發現臉上的膠原蛋白開始流失的此時,表情紋路開始明顯了。是個有點嚴肅的表情呢。
不停調整,忍痛割捨。往「作為一個輕鬆愉快的人」這個目標前進吧。
三十五歲。同齡的夥伴們有的人開始跑醫院照顧長輩,甚至討論起怎麼做好最壞的打算;有的人閃電結婚,也有人瀟灑離婚。
社群網站上,開開心心的拍了全家福的,忽然驀地離散了;還健健康康一起出遊的,下一則訊息停在醫院的探訪時間與病房床號。
到底三十五歲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想是這樣:三十歲覺得自己扛得起,但會問為什麼會輪到自己;四十歲就會明白,能扛多少是多少,而也沒有為什麼一定要是自己,而是自己功能夠好,才能扛得起,也因為扛得起,所以責任重了,覺得累了。
某植物性蛋白質學妹有天聊天忽然以家庭結構說了妙喻:「家家有本緊箍咒、妳我都是孫悟空。婆婆就是佛祖、公公就是唐僧、老公就是豬八戒,沙悟淨大概就是伯叔姑嫂這種角色吧。」
有夠微妙,需要花一點時間轉換每個家庭的角色與位置,才能意會過來。但願廢柴我只是個沒有存在感的空氣,而不是倒扣分數的豬隊友。
想到 28 歲時,小虎是這麼說我的:「每次看妳的文章,都會覺得妳周圍的時間好像過的特別緩慢。但是,實際上妳卻是個很急性子的人。真有衝突的美感~XD」
生日快樂,懶懶散散的度過這天,慢慢的走到診所預約四價流感疫苗,慢慢的走到銀行排隊,慢慢的吃飯,慢慢的讀書,慢慢的走去坐車,慢慢的等車載著我去接小孩。
慢慢的,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