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彬老師《「讓天賦自由」發想:談天賦與熱情的實踐》演講

由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推廣的愛心書庫計畫,近年舉辦多場次與發掘天賦相關的活動,旨在引導教師協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天份。Ken Robinson 的著作《讓天賦自由》,就是鼓勵大家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因為有天資,能讓事情做得好;因為做得好,能讓面對工作的熱情持續燃燒下去;因為有熱情,所以可以表達出正面積極的態度;因為有態度,所以能夠得到好的機會。於此,成為正向的循環。

這天由小彬老師分享他在自己的學習經驗遭遇的挫敗、如何在教學現場挖掘學生天賦、如何讓熱情引發的能量回歸到自己的天職之上。

 

 

 

【擺脫框架,走自己的路】

現在同時身兼諮商心理師、輔導教師、講師、作家、攝影師,看起來興趣與經驗豐富澎湃的小彬老師,在學校時期卻不是一個老師會特別留意到的亮眼學生。自認學習速度慢、在唸書這件事上顯得駑鈍,國中時全校第二名畢業的他,高中受到強烈的學習挫折,以全班倒數第三名的成績畢業,中間經過了許多峰迴路轉,現在才能夠一派輕鬆地和孩子們交換自己的成長過程。

遙想剛從大學畢業時,為了想要擁有學界之外的經歷,加上想要向希望他從事教職的父母表達抗議,他刻意直接缺考教師甄試。當一封封的缺考通知寄到家裡,父母熟諳對平日乖順的他憤怒是沒有用的,並沒有責備他,倒是流了不少眼淚,激起他的罪惡感——成群的親戚圍著他,問他怎麼可以讓父母失望,回頭再看到父母的淚眼相對,他一度對於「自主獨立」打了退堂鼓,想要順應父母的願望。

認真的思考過後,他決定還是要順著自己的天賦走。

(小彬老師的缺考事件可參考親子天下專訪:《不是不愛爸媽,只是人生就該自己選擇》

 

【陪伴孩子讓他們的天賦自由】

「我希望世人記起我時,是想到一個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 J.K. 羅琳,2007

深深感受到 J.K 羅琳提到的「才華得以發揮的幸福感」,當小彬老師在 Ken Robinson 的《讓天賦自由》書中得知,每一個有幸得以實踐天賦與熱情的幸運兒,背後都有 1~2 個看見他們的才賦的貴人,小彬老師就矢志成為能夠看見孩子的美好的老師。

最顯著的案例就是《躍然紙上的筆記人生,有父母相挺》,擺脫了第一志願學校「只會唸書、只以升學為目的」的刻板印象,具有圖像式思考能力的學生,自己研發出了豐富活潑的筆記術,將深奧難懂的課本知識轉化為清楚易懂的圖像,學生從中得到了自信與肯定。

另一例是《當「教室日誌」不只是「教室日誌」,我們還看見了什麼?》,同事受到小彬老師的感染,也開始留意到孩子有趣的圖像式思考,當身為教學組長的同事發現孩子在教室日誌上的圖像記載,也發掘了孩子這方面的天賦。

傳統的教育思維是「讀書最好,其他都是多餘」,然而我們也會在孩子身上投射我們的遺憾:譬如,對繪畫完全沒輒的小彬老師,對有能力將資訊轉換為圖像的孩子,就特別敏感、容易發掘他們。

 

【跳離職業倦怠迴圈,為工作帶來新能量】

根據「雁行理論」,群飛的大雁會組成人字形的對伍,領頭的大雁會由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輪流擔任。工作上也是,夥伴能讓人看到你自己、能互相看到對方的亮點、能輪流擔任領導先行者,就能讓整個團體持續保持活力、不易倦怠,又能夠各自發揮所長。

大部分人的職業倦怠期大約三到五年就會進入一個循環:進入莫名的沮喪,想到要上班上課就覺得痛苦,老師的身分又無法拒學,想到要上課就覺得沒有動力,孩子的反應又不如預期的好⋯⋯越來越強大的無力感,不一定要用離職來抵抗,不過確實是可以轉換個方向。

小彬老師舉自己的例子,大部分在偏鄉、需要諮商資源的孩子,難以負擔自費諮商,學校的輔導室是少數可以接住他們的地方,當老師因為不缺資源的孩子而消磨了教學熱情,此時他被提醒了還有無數缺少資源的孩子在等待老師繼續留在教學現場奮鬥。這份使命感,讓他繼續待在學界。

即使使命感讓小彬老師繼續待在學界,但壓力還是讓他遁入攝影世界尋求紓壓。起初他拍了各種內容:壯麗的風景、奇趣的建築物、婚禮攝影⋯⋯,後來他發現他仍然特別關懷「人」的元素,一如他在諮商輔導領域對人的觀注。當他發現自己拍攝「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就再次認知到對人的關懷是他的天命所在。

有一段時間小彬老師擔任婚攝,作為一個曾身任助人工作者的婚攝,他在婚禮現場遇過新娘想要避開過火爐等儀式,卻在新郎無法堅持的狀況下難以迴避。有的人會覺得「牙一咬,演個戲就過了」,但這位新娘卻為此大哭。再詳細瞭解才知道,其實婚禮各個細節都是爭執點:要不要收六禮、十二禮?婚宴的桌次要怎麼安排?而過火爐與踩破瓦片這些視女人為不潔之物的儀式,也只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後來,小彬老師的碩士論文就是《婚禮籌備過程家人互動與初婚期關係之研究》

論文的結論中,婚前若在婚禮衝突不斷,婚後會繼續爭吵。是否爭執,最重要的其實是原生家庭議題:父母的干涉,造成新人的焦慮——這些干預是否會持續想要硬擰新人未來的價值觀與生活決策?

小彬老師發現在婚攝現場對婚禮的現場紀實,反而成為滋養他在諮商領域的能力,讓他更瞭解婚姻關係中受苦的個案,也寫下了迴響熱烈的《新嫁娘的第一個年夜飯》

 

【在人生陰影中發出微光的多元天賦】

究竟多元天賦,什麼時候比較容易冒出頭?小彬老師認為,豔陽高照時,即使打了聚光燈,也顯不出亮度;但在暗夜中,一點微光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多元天賦,就是在生命需要另尋出口、挫敗的人生陰影中,特別容易冒出頭。

對一個孩子來說,最需要另尋出口的時機,就是成績最差的時候。對很多孩子而言,小時候覺得「我想要,我努力,我就可以」。但升學被篩入新的環境之後,面對的挑戰也就此不同,以進入第一志願的孩子為例,許多孩子在開學後就很難再以成績來找到自我成就感。

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社團活動,是造成成績下滑的原因,但是小彬老師表示,這其實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以手遊為例,當孩子在成績上的自控感變得薄弱,但是手機遊戲卻是只要花時間,遊戲分數就能往上升的活動,甚至孩子能在手機遊戲中打趴班上考前幾名的同學,這樣的小小虛榮反而能滿足他們。

現在的手機遊戲生命周期變得非常短,過去的手機遊戲大概能玩個一年,現在大約六個月就會關閉,所有成就與分數又重新洗牌。小彬老師會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至少還能有所累積,儘量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在容易消逝的手機遊戲上頭。

 

【天賦展現的方式】

小彬老師提到,天賦展現的方式有三個要素:人格特質 x 吸收知識的路徑 x 多元智能。

「人格特質」有時不易直接分辨,例如以內向與外向為例,有許多內向小孩害怕班上都沒人回答問題的焦慮感,反而會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有時又是基於使命感,而會主動認領工作。但這些孩子在這些條件不存在時,仍是退縮不前的。

上課沒回應的孩子不代表沒有「課堂參與」,但是我們直覺會注意上課多發言的孩子(即使多發言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搗亂),反而會忽視課堂中安靜的孩子。內向的孩子有他自己參與課程的方式,甚至可以擔任穩定團體的角色。

「吸收知識的路徑」則隨著現在的學習模式漸形多元,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有的人是採用圖像式思考。小彬老師以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為例,圖像式思考的人可以在腦海中記憶畫面,只要能夠將資訊從 2D 的文字轉換為 3D 的圖像,就能夠深刻的記住。但是許多圖像式思考者遇到的問題是無法快速轉換,要花很多時間讀透題意,就顯得學習成效不彰。

對小彬老師而言,圖像式思考在高中時讓他相當受挫、學習緩慢,但是到大學之後反而豁然開朗,成為他的學習優勢。以他的文章《當孩子身邊「穩定」的大人》一文為例,在寫文章時,只要從腦海中提取出回憶的畫面,就能輕鬆寫成文章。

小彬老師猜想,若在學生時代,能有老師發現他有圖像式思考的能力,讓他理解學習挫折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是該階段的學習註定的挫折感,高中時代就能過得更輕鬆愉快。

在孩子國中小時,多方觀察孩子的能力,不僅是要為學業成就不佳的孩子挖掘他的天份,還要為學業成績好的孩子找出可以撐住他的支點。例如,小彬老師覺得在高中時代,幫助他撐過挫敗的就是音樂,他建議父母在孩子還有能量的時候可以多方發展其他興趣,當有一天他們遇到學業上的挫敗,還能有另外的興趣撐住他們。

至於「多元智能自我評估」,小彬老師利用王秀園老師的《學習大革命》一書中的題項,可以做出簡單的多元智能評量,幫助孩子檢視自己的能力。有些令自己意外的能力,可能會是散落在自己生命中的彩色玻璃珠。

王秀園老師的《學習大革命》一書中的多元智能評量表

 

【老師可能是孩子的第二父母】

「好的教養,是孩子一輩子的養份;父母個人的創傷若得到療癒,是孩子的福份」。蘇文鈺老師有一句話,「老師是孩子遲來的父母」,有些孩子的父母不是不願意教養孩子,而是沒有能力教、沒有能力給,若身為老師可以扮演孩子的第二個父母,會是孩子的福氣。

親師或師生的衝突,是近年的老師們最容易遇到、最大的挑戰。如果作為老師,容易被特定一類的家長挑起怒氣,在事後冷靜下來時,可以想想:這個孩子,或這個家長,像我生命中的誰?通常可以從自己的生命歷程找到蛛絲馬跡,會重演過去的生命經驗。經由覺察,就不再容易被這樣的家長與學生困住。

小彬老師一度花了很多時間拍照,在漫長的碩士班修業年間,他一邊拍一邊想自己是不是在浪費生命?他用熱情支撐他攝影的興趣:自費北上追隨自己喜歡的攝影師,花很多時間拍照修圖⋯⋯

他的攝影作品被收錄到性別平權的教科書中,有一張照片搭配他的文章《新嫁娘的第一個年夜飯》,獲得強烈的迴響。這些照片不再只是照片,不僅讓他在職業倦怠時分散了壓力,還能反饋到他的諮商工作上。

有一個社會學家,將人對生活上的不公不義分成不同的門檻值 (0~99),門檻值 0 的人若衝出來抗爭,門檻值 1 的人會跟上,門檻值 2 的人看到前面的人衝出去了,就會跟上,漸漸的就形成了滿城暴動⋯⋯但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天,門檻值為 3 的人和平理性,協助消化、激勵了正向狀況,門檻值 4 的人再多,他們也會繼續觀望,不會再往前衝。

(註:搜尋了一下,門檻值的說法應是來自社會學家  Mark Granovetter 的抗爭現場模型,可參考此文的圖解:《〈請問侯文詠 - 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和 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波曼在哈佛大學的畢業演講感想 — 追尋內在價值和發展最好自我》

小彬老師認為,你我就是那個「門檻值」為三的人,作為老師,能有一些舞台讓孩子的天賦自由、甚至發光,撐住一個又一個的孩子。把家裡的孩子顧好,把班上的孩子顧好,沒有很偉大,但已經非常足夠。

 

有聽眾提問:「鑽石每個面如果都能磨亮是最好的,看完剛剛做的『多元智能評量表』,到底我們是應該在優秀的才賦上發光,還是該為不足之處補強?」

小彬老師認為,這要回歸到一個問題:「你想嗎?」

當補強是你不想去做的,你會非常疲累。我們是人,是血肉之軀,心力時間都有限,我們很難成為全才的人。應該去思考自己想要怎麼做?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就會得到答案。

 

看更多小彬老師的文章,請至:

 

活動相關資訊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看更多生活資訊!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