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屋裡: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封面

《大象在屋裡: 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收集了八個家庭、十次治療的對談逐字稿。從書裡的對話,我反覆揣想,這些家庭如何在大量的陌生人面前,願意坦誠自己內心的傷口?對談中,除了資深的治療師,還有翻譯人員、共同參與觀摩的其他治療師,在這些陌生人面前,如何能快速的在有限的對談時間裡鬆懈心防?

書名是來自英文俗諺 "Elephant in the Room",亦即棘手難以處理、以至於沒人願意拿到台面上來談的問題。家族裡的種種暗湧,正是房間裡的大象,無人願意觸碰門把,生怕開了門後會有些什麼難以處理的後續一湧而出。

「英文有個比喻,『有隻大象在房間』,表示大家平時迴避不談公開的秘密,除非他們感到安全,願意開誠佈公。這需要足夠的空間及時間,之後才會想要再談別的事情,才能彼此聆聽,所以每次會談後的評估都很重要。」(p.254)

 

 

 

這本書是瑪莉亞‧葛莫利 (Maria Gomori) 的治療實錄。她是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的學生兼同事,協助一起推廣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在《大象在屋裡: 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一書中,以完整的逐字稿對話,像劇本一樣攤開了家庭與治療師之間的互動,可以從這些案例中觀看治療師如何協助案主從對談裡挖掘問題、找出想要建立信心的點。

薩提爾模式採取「冰山」來比喻一個人由外而內的樣態:你的行為可能是源於某種感受,追本溯源是來自於某些渴望與你這個人的本質⋯⋯薩提爾模式有四大總目標:

「1. 提高自我價值
2. 促進負責任的選擇
3. 鼓勵為自我負責
4. 協助案主一致性」

——《大象在屋裡: 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p.32-p.33

第四項的「一致性」,單就這三個字可能難以理解,書上也詮釋這三個字的實際上意義:「一致性是一種覺察、接納和開放的狀態,是內在自己的真實體現,代表內在的和諧。」(p.33)

人會感覺人生苦難,正是因為無法達成自我的一致性:有時是外在看起來滿不在乎,其實內心因為在意而承受著焦慮;有時是必須逼著自己放棄對現實的期待,但是內在並不能接受⋯⋯

薩提爾模式追求的是個人成長,治療目標並不單單是為了解決單一事件,而是希望案主能夠藉由綿長的對談,接觸問題,進而面對它、處理它:

「在薩提爾模式中,治療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並不是以內容為導向。所以的目標都是為了成長,為自己站起來,成為一致性的人。這意味著要有高自我價值、重視自己、為自己負責、做出自己的選擇。『成熟成人』的定義就是,高自我價值、腳踏實地站著、為自己負責,並且能自己做出選擇。」(p.33)

「薩提爾模式的大目標永遠是『成長』,如一致性的溝通、提高自我價值、幫助他們做一個更負責任的人,而且讓他們體驗和自己、他人的連結。」(p.236)

我們曾經都是馬戲團裡被繩子綁在柱子上的小象,隨著年齡漸長,我們其實已經健壯到可以掙脫束縛,但童年時的恐懼與挫敗經驗,卻讓我們放棄了掙扎,認為一切改變均不可為。

 

書中有一個案例,是一個小家庭裡,父母的羈絆,使得孩子無法爽快的出國迎接自己的夢想。在會談後期,諮商師給了這個成年的、想要離家自立的孩子建議:

「我呈現一幅圖像,你們都看過,也同意。一幅是『你媽媽坐在你的背上』,或者是『你揹負著媽媽,拖著她走』。這種遊戲要兩個人一起玩,如果你站起來,她就無法坐上去;如果你不允許,她也無法黏在你的背上。所以我想要你知道,不管是哪種關係,都必須有你的參與。
如果你不要被母親當成小孩,你的行為就必須像個成年人。」(p.79)

「你要去泰國或哪裡都可以,就讓他們繼續擔心你吧,那是父母的工作,而不是你的負擔。」(p.284)

這樣的羈絆不單純是父母上對下的管理,也可能存在於下對上的孝順與關心——我在某天坐在公共場合的椅子上休息,聽到隔壁的兩位老奶奶正在聊天。就叫她們趙太太和李太太好了。趙太太對與兒子媳婦共住感到非常不滿,她認為自己持家的能力沒有被看見,而且她已經到了對晚輩們「光是看他們坐在客廳就覺得不順眼」的程度。

李太太建議趙太太搬出來自己住,「上次我不就跟妳說可以搬到我隔壁那個房子,妳又不肯!」

「不是我不肯啊,是他們也不要我搬走啊!」趙太太嘆了一大口氣。

「妳又不是沒有錢,妳自己可以決定妳要搬,是妳自己不願意搬。」李太太戳中趙太太痛處。「他們不願意,就讓他們不願意啊!重要的是妳自己的想法,如果妳跟他們住在一起,妳就要讓他們知道妳不想要跟他們用現在這種模式生活。」

從旁人的角度來看,猜測這樣的情緒也許是晚輩想盡孝心,不願長輩一人獨居。但是相互羈絆的遊戲正如書中所言,「這種遊戲要兩個人一起玩,如果你站起來,她就無法坐上去;如果你不允許,她也無法黏在你的背上。所以我想要你知道,不管是哪種關係,都必須有你的參與。」

 

書中有一段對情緒的表達也是我非常喜歡的——

「我建議,妳脾氣上來時就直接告訴他:『我現在覺得生氣』,不要說『你惹我生氣』,而是『我覺得生氣』,這是『我』的感受,妳知道嗎?當我說『我覺得生氣』時,我的內在就有一些改變。當我可以表達生氣時,脾氣就消失了。如果妳能擁有妳的生氣,而沒有說這是『他』的錯時,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你們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覺得好一點,因為他知道妳的脾氣與他無關。」(p.160)

「我不相信我們不應該生氣,因為是人就會生氣。如果我跟自己說:『我不應該生氣。』我的生氣就會進入腸胃裡,然後我就會常常胃痛。如果我能說出來,就不一樣了。但是切記,要說『我生氣。』而不是說『你惹我生氣。』」(p.165)

在共同生活的情況裡是難以完全沒有情緒的。正確面對、表達情緒的方式,能讓彼此的相處更為和諧。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經以為諮商和治療感冒一樣,可以在短短幾次療程之內,就讓受諮商的疑惑者完全理解人生的答案。但開始瞭解心理諮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之後,我才明白,人生不是電影,沒有辦法略過那些枝微末節的生活碎瑣,也無法快轉剪輯自己不愛的情節。在每一次的諮商之間,問題仍然一再重演,直到人們體察自己內心的門檻,抬起夠高的腳步跨越,才能遠離跌倒的疼痛。

薩提爾模式又稱為「冰山模式」,意指問題呈現在眼前只是冰山的局部,真正要覺察、處理的,是冰山底下的那些種種:也許是童年的傷害,也許是原生家庭的慣常模式,也許是自己的經驗為自己形成的設限⋯⋯

諮商是很有趣的事。有時,在會談裡,諮商師只會輕輕帶過問題,只為求在聆聽者內心播種,讓他在之後的人生體會答案。強迫人直接潛入冰層之下探索冰山深度是不舒服的。要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好心理建設與實際資源,才能打破水面的冰凍,下潛至深海量測,進而修改人生路線,避免再次正面撞上冰山。

以前我不懂。研究員與工程師的訓練,讓我習慣挖掘問題,試圖要為每個題目安上答案,或處理每一個例外。但人生總是有無法掌控到的地方,正如軟體工程師只能儘可能避免突然斷電造成的損失,卻無法制止使用者家的兔子咬斷電腦的電源線。面對無法處理的問題,有時我好自責,但冷靜下來想想,每個人雖然都潛力無窮,但實際上當下的能力都有上限。

《大象在屋裡》一書的完整逐字稿,就是真實的諮商室現場。看似冗長,碎瑣,令人不耐。但是實際上每一句對談,諮商師都在輕巧地找出施力點,試著移開與談者內心的大石。

 

書籍資訊

延伸閱讀

  • [試讀]《鋼索上的家庭》,解開情感上的懸念,療癒家庭帶來的傷痕——

    「所有的孩子,生來無不希望能與原生家庭建立既深且厚的關係,令人遺憾的是:幼時我們感受到的不全然都是愛,有時夾雜著更多的傷痛、冷漠與疏離,因為有些父母真的給不起或不知道該怎麼給。

    但親愛的:我們都常常忘記我們已經長大,忘了可以透過長大後的自己,陪伴自己走一段療癒的路,並用自己的力量,善用生命中的資源,把自己愛回來。——《鋼索上的家庭》,p.23

 

 

 

追蹤小草的 facebook,一起讀好書! ↘ 

 
arrow
arrow

    小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